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只为让你记住:大师们颇费心思谈读书

时间:2024-05-04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上第八单元,编者以“读书”话题为主旨,精心选择了古今名人谈“读书”的五篇长短文章,分别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千多年前的朱熹、两百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百多年前的冰心与当代作家叶文玲,都是名家名人的话语。虽有悬殊的时间距离,但他们都在颇费心思地讲述,以触动读者心灵,开启阅读之旅。

一、三位古人面授读书“诀窍”

读书不是一段人生,而是一辈子人生。有太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谈读书》一文中择选了三位古代大师谈读书。

1. “万世师表”孔子为我们讲述读书“佳话”。孔子向来擅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不喜欢简单说教,很多时候用故事来让我们悟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子贡和孔子的一次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就是勤勉学习,孜孜不倦;不耻下问,就是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一件可耻的事情。敏而好学是学习的表现,不耻下问则是学习的态度。在孔子心目中,一个人富有敏捷的才思,同时还好学好问,不在乎自己的“地位”与“身份”,也不在乎询问学习对象较低人的“地位”与“身份”,这样的人就有理由被谥称为“文”了。子贡如此问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纵观历史,能够被谥号为“文”的人往往是大德之人,如周文王、晋文公,汉文帝、魏文帝等帝王;再如大文豪欧阳修、苏轼被谥号为文忠,范仲淹、曾国藩被谥号为“文正”。屈指数来,史上也不过一二十人而已。所以孔文子所得谥号为“文”,自然会引起子贡的问题了。孔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文”的人为了“真知”,哪里“可问”,就向哪里求问。孔子的第二段话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在教导子路做学问的态度,敢于承认自己有所知,有所不知。当然也有人将之理解为“该知道的就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的第三段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是拿自己在说话,原文中紧跟其后还有一句:“何有于我哉?”圣人孔子的谦虚让我们后辈脸红,他告诉我们他是默默地学,不厌倦地学,不厌倦地教别人,他就是这样学的。三句话,孔子在告诉我们:做到问,才有学;自知了,才会学;教人者,最好的学。

2. “理学大家”朱熹为我们甄选读书“上策”。古往今来,谈读书策略的名家有很多。王阳明读书“五境界法则”、鲁迅读书“五到”(心、口、眼、手、脑)、星云大师读书“五到”(眼、手、耳、口、心)。文中摘选的是朱熹《训学斋规》中的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为什么编者会选取朱熹的,而非别人的。笔者揣度,朱熹说的读书“三到”基本是历代人的共识,而提及读书“五到”或者其他之法的名家名人甚多。更为关键的是,朱熹不仅提出了“三到”,更提出了“三到”中的核心之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到为核心,朱熹进而补充:“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何尝不是在强调,读书其实就是“一到”,即“心到”,概述精辟,佩服佩服。

3. “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曾国藩为我们读书“定位”。曾国藩的读书建议则是三个词:“有志” “有识” “有恒”,这不仅是读书的策略,而且是指出读书需要志向、毅力与坚守。强调读书定位要高,“不甘为下流”。强调读书要有思考,要有自己的观念与判断,即“有识”,有远见或远识。以这样的定位与落脚,再加上“有恒”,恒定的毅力,持久不歇,定有大成。曾国藩曾有语:“有恒常乃人生第一美德”“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获”。无论他的读书坚守,还是军事成就,无不闪耀着他的“有恒”精神。曾国藩正是用他自己的经历给世人以证明。

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读书高人向我们传授读书“秘诀”,应成为我们的读书“座右铭”,在我们的阅读长河中,渐渐化开。

二、冰心老人拉起读书“家常”

冰心老人的这篇读书故事让我们眼前一亮,读而不倦。仔细回味,我们怎会如此心甘情愿地搭上冰心老人的“船”,一路欣赏她的阅读经历的呢?冰心老人的文字有何魔力,直教人舍弃不得?阅读起来好像不是向她学什么,而是在看她的阅读“笑话”。

1. 冰心老人的“话家常”常常是懵懂表现,读来好玩。冰心老人的话语是带着年龄感的:“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她一开篇就向大家打招呼,她的话语有些多,一个老小孩儿的表述,我们能想象到她的慈眉善目,微笑面庞,慈祥的奶奶都是让人喜欢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有人说这是病句,我倒感觉蛮亲切的,因为我们平时说话,还真就这么说。冰心老人今天就是在跟我们说话,这样的话语风格,真切、亲切,就像在跟前、耳边。冰心幼时的阅读起始时间也不算早,七岁才开始我们所理解的课外阅读。在冰心老人眼里,只学国文教科书不算是读书。这个说法,笔者是有同感的,同仁们以为呢?

2. 冰心老人的“阅读经历”我们也曾有过,读来熟悉。冰心老人談起阅读经历,是真经历,真感受。她有一个“淘气”的舅舅,讲故事总是不讲完整,“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好“残忍”啊,让她百般纠结的是未完的故事,觉也睡不好,常常是“含泪上床”。于是,她终于鼓起勇气,咬紧牙关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何止是一知半解,连很多字也不会读:“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成‘者之类”。这个经历我们都经历过,但像冰心老人这样子记忆犹新还是少见的,这就是大作家令我们佩服之处。冰心老人叙述读书的过程也是在跟我们分享一种“连滚带爬”式的阅读。大作家们尚能如此,我们也尽可以模仿啊。

3. 冰心老人的“读书建议”出自她的经历,读来感同。冰心老人给我们的读书建议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虽然也听过或者看过类似的阅读建议。但冰心老人的提醒,尤为入耳入心,因为她是从自己的阅读教训与经验之中得来的。“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繁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冰心老人还用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我们:“《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一部经典的阅读,会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而加深。《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与场景,真的不是当今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读不上兴趣也是常态,冰心小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冰心老人的感同身受,当然是我们赞同她的理由。

这篇文章虽被编写者删减过,但依然不算短,我们读来却是这么“通心”,且畅快,这与冰心老人另辟蹊径、话语真实、好似坐在我们眼前如淙淙流水般地娓娓道来……这就是冰心老人文字的魅力。

三、作家叶文玲坦言读书“体会”

著名作家叶文玲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很真切。从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增加。随之,他的阅读也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做读书笔记习惯,再到运用于写作。作者读书的收获溢于言表:增强了理解力,锻炼了记忆力,扩展了想象力,还渐进悟出了读写之道。在我看来,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效果,全凭一个“真”字——真实历程、真知灼见、真情告白。

1. 真实历程。和很多缺少阅读读物的小孩儿一样,作者最早的读物就是从不起眼的小画片阅读开始的。作家把“香烟人”小画片看成是“最早见到的连环画”。可买烟获赠画片是男孩儿的“专利”——“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多么真实的经历,好一个“眼羡”,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儿眼巴巴地看着男孩儿们抢去“美差”的情形,捏着衣角,孤零零的,好失落。男孩子游戏手掌刮“香烟人”比赛如火如荼,“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一个女孩为了有机会阅读,混在男孩儿群里做观众,并如此卖力喊叫,用心良苦。真实带来感动,更带来读者的敬佩。“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这几句话记录了作者的阅读历程,不知满足是作者持续的阅读动力,这也是作者给我们传递的阅读登攀的真实历程,也许我们的缺点正是满足并停留于一个层面的阅读享受。

2. 真知灼见。由一个“初识文字”的“毛丫头”成长为创作小小说的作家,这一路靠的是什么?阅读让她成功悟道——靠的是她对阅读的痴迷,靠的是她辛勤的积累,靠的是她持续的挑战。边读书,边做笔记;把书中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把书中的变成自己的。作家这样叙述着,其实也是在教导着,读来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从自己的成功中逐步悟出了一些写作之道:“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当然,作者对写作的认知也是步步前行的,作者说“我不能心安理得”老师对她遣词用句的表扬,因为,是她在阅读时“偷”来的。这是她的谦虚说法,阅读不就这样,将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吗?所有这些,既是作者小时阅读的特有感受,亦是作为一位作家对写作的真知灼见,像泉水淙淙地流进我们的心田,好真切。

3. 真情告白。“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作者觉得特别亲切。“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作者也说是受到莎士比亚的名句“书籍是全世界的營养品”的启发。其实,把书籍比作“营养品”“阶梯”“灯塔”“渡船”者甚多,作家从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体会到:是它哺育了我,是它滋养了我,所以饱含深情地把书籍比作“长生果”。文题中加上了“我的”两个字,尤为突出地表明这是自己的感受,流露出无比亲切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书籍像蝴蝶,美好地飞翔;书籍像泉水,轻盈地流淌。书籍的美好一直留存在心底,像少年时代的美好,成为人生的起跑线。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古代至当代,声音越来越近。我们似乎可以把“五位大师”看成是“一位老师”:先给我们传授读书方法,再给我们分享读书趣闻,最后谈及读书“有用”——能提升“作文”本领。从道理,到经历;从理想,到当下,这样的单元安排,不可谓不精心。

(姜树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