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周夏王增
江西,孕育了赣鄱文化和庐陵文化,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固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汉、畲族聚集区,保留了汉、畲两族的禅宗信仰与民俗文化。汉族东固传统二月初二送神庙会,持续七天,以传统送神,看大戏和购买特色农副产品为主要活动方式。畲族有七月七的祭神、游神日,家家宾朋满座,请道士拜文书,非常热闹。可以说,大到江西省,小到东固镇,无不充斥着历史、宗教文化的气息。
东固传统造像于2014年改名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扩展名录,其原名为“东固传统丹技艺”。据记载,东固传统造像始于明代,善于人物塑造;服务于儒、释、道三教派,其中道教为主。其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县东固镇,是一项包涵独特的雕刻、绘画工艺和神性的开光仪式的传统技艺。
过去,东固传统造像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主要采用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继承方式。从事此项技艺的人被称为“丹青先生”[1]。合格的丹青先生应具有娴熟的雕刻技艺、民间信仰的仪式知识、沟通人神两界的“法力”三项特质。目前,该技艺传承人在东固镇东溪村委会刘节明兄弟家。刘家祖传一本手抄本《开光科请神》,详细记载了开光的内容和刘家在明代成为御用雕銮将的事情。明朝建都南京,刘家祖上有幸被帝王相中收纳进皇城成为南京工部御用的雕銮匠,后明帝迁都北京,祖归庐陵,继而迁往大马山下的东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2]。就东固传统造像而言,这样的期望和表达,蕴含于神祇木雕像这一创作核心以及富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严格工艺流程中。现在,东固传统造像非遗传承人打破收徒的男女、内外界限,同时从造像技艺上尝试着在保留必要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新时代造像发展的转型。
2016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二),笔者第一次抵达了东固镇。此时东固镇的主街上正当举办传统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从主街道的一个岔路口进去,路过一座烈士纪念塔,则是刘节明、刘节亮、刘节旺三位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的家。最先迎接我们的是刘节明老师,他在家里的主客厅对我们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在这个充满了木雕作品的客厅内,刘节明先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东固传统造像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政府对其的重视和政策。然后,刘节明先生带领我们来到一栋老房的二楼。在这狭小的空间内有一供桌,供奉着刘家祖上做的儒、释、道三教、民间信仰的神像以及畲族神灵“赖公”的神像。家中凡是有大事或者是有东家来请神像等,都必须到这里来上香,以请求祖先的保佑。刘节明先生从供桌的一角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叠些许破损的白描图稿。刘节明先生强调,东固传统造像是绘画、雕像、开光为一体的综合技艺,而这些白描图稿代代相传,是雕像的基础,更是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固传统造像的绘画,以一种传统毛笔白描画的形式呈现,强调表情,讲究线条的节奏、韵律、神韵。东固传统造像绘画线条的组别区分了神祇形象形体结构的质感特征、空间的前后关系;线条的疏密经营了神祇神态和衣纹形态走势。它们包含着用笔和造型的共同效果,让线条变得有秩序、有层次、理性化,并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也让画面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东固传统造像绘画少有拘泥于细节的刻画,所以那些独特的表现细节的装饰元素常常被用来表现神祇独具一格的特征,并为画面提供含蓄的遐想空间。这些都是丹青先生们在祖传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后期加工的成果。
因为神祇的特征和形象大多数是难以捕捉和具象的概念,随着东固传统造像一代代的传承,这样的概念是极易混淆、流失的。对于丹青先生而言,他们不仅仅注重雕刻阶段的神祇造型的艺术性,更注重这些神祇概念的传承性和系统性。所以,白描图稿就成为了神祇的特征和形象具象化的媒介,也成为了丹青先生的造像思路和前提。刘家保存下来的画稿中大部分没有落款,只能通过笔法和造型来判断绘制的年代。近几年,丹青先生们已经在对这些画稿进行整理临摹。
在为我们介绍绘画之后,刘节明先生便带领我们来到一座工坊,向我们详细介绍东固传统造像的木雕工艺流程。东固传统造像的雕刻包括选料、开坯、精雕以及装饰四个主要阶段。
在选料阶段,丹青先生认为在听不见鸡鸣、听不见狗叫的地方的木材是最好的,所以丹青先生一般会看好日子和时辰,去深山之中亲自选材,并在选定木材之后,在这棵树前烧香、放红包,以敬山神。之后,东家找人把木材砍下来,运出山后丹青先生则开始制作。东固传统造像的木材几乎选用樟木,木质硬而光滑,更干净、通灵。
在开坯阶段,丹青先生首先举行开工仪式。选好日子和时辰,准备一把斧头和一把类似于鲁班尺的师尺,在烧香之后,用斧头在木料上劈三下,即算是完成了开工仪式。丹青先生以绘画中的神祇形态为基础,按照口诀“坐五、立七、跪四、盘三”进行粗坯的分割,并根据对象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丹青先生不利用任何墨斗弹线,使用斧锯直接劈砍、分割、细化造型,切留取舍仅凭经验,拿捏准确,分寸有方。现在开辟阶段省略了开工仪式,也加入了一些机器的运用,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了人力。
在精雕阶段,丹青先生按照绘画中的神祇形象为神像开面定格,将眼、耳、笔、口打通气孔,使神像“通灵气”。除此之外,丹青先生将神像的后背挖出一个方形槽洞,用作 “福藏”。为了应对精雕所造成的裂缝,丹青先生会在有大的裂缝或者拼接处用乳胶贴布,以增加接缝处的稳固性,由于贴布后造像表面不平整,丹青先生还会用腻子粉刮灰、打磨。
在装饰阶段,丹青先生主要进行了上漆与上色处理。上漆时,以前丹青先生会自己熬制桐油,并混合生漆进行涂刷,现在用买来的漆,先喷一层底漆,然后再喷黄漆,如有特殊要求,还会贴金等。以前颜料用的是矿物质颜料,现在基本用丙烯。
丹青先生们在造像中巧妙地运用美学、力学等原理,给我们留下民俗化的宗教木雕像这一科学艺术财富。从东固传统造像中木雕像整体特征看来,显示出一定的杂糅性。以佛像为例,保留了两汉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高鼻深目、头发卷曲”的形象;也带有魏晋和唐代佛像的“秀骨清相”和“方额广颐”的特征,甚至更加世俗化。如图1,观音菩萨头戴花冠,面容柔嫩,眼角微斜,樱唇微扬,慈眉善目。不同于其他相当一部分男性化或中性化的观音菩萨,东固传统造像下的观音菩萨这比较符合世俗对其 “慈悲和智慧象征”的期望。除此之外,佛像的女性化以及内外轮廓下的线条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道教之于母系氏族的原始崇拜。早期的佛教被称作“像教”,而道教则主张“道无形质”,认为道是没有形状的东西,最初完全没有偶像供奉之说。东固传统造像作为包含了佛教与道教在内的造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在内的融合与发展。
图1 观音像
2016年9月6日(农历八月初六),笔者得到刘节明先生的消息,次日泰和县当地理事会请刘节明先生为方神庙中的三尊神像开光。开光仪式如图2,是东固传统造像活动主要流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造像活动的高潮。我们于6日下午3点抵达刘节明先生造像处所。简单寒暄之后,刘节明先生向我们大致介绍了开光的流程,主要包括请示、准备、开光、送神四个阶段。
图2 开光仪式
在请示阶段,首先,当地理事会需要选出东家方面的主要参与者——“首事”。6日下午5点,刘节明先生领着首事去了老房二楼,并在供桌前进行“请示”。刘节明先生在供奉祖师的神像前上完香后,念唱道家咒语,请求保佑。最后,刘节明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红布,直接披在神像的身上,以作“披彩”,象征好彩头,同时也保护好神像。
在准备阶段,刘节明先生和包括笔者在内的其余参与者都在刘节明先生的住所进行了沐浴净身,以保证与神像互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玷污”。然后,刘节明先生用红纸点燃三股细绳,以代表对三位祖师的崇敬,并把三股细绳绕成一股,放进白酒里泡着,用作送神时的道具。除此之外,刘节明先生也准备了法剑、法水、法笔、镇尺、笏等法器以及宗教水陆画、祖师像以及象征三位祖师的三把折扇等等,并换上了开光用的法袍和毡帽。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于当日晚10点左右到达开光的地点。
在开光阶段,首事在庙堂前布置好各项器具,并燃放鞭炮迎接神像。一切就绪后,东家请来的道士先生开始做法事,内容大致为告请各位神祇方神庙请神之事。然后,丹青先生揭开覆盖神像的红布,右手持笏,左手拈祭台前的清水,跪拜在祭台前。然后,在鼓乐声中唱念祖师和神灵的发号。接着,又伏地跪拜,静候祖神祇的驾临。不久,丹青先生手持镇尺,脚踏罡步,唱念着宗教咒语,直至得到了神明驾临的信号。半小时后丹青先生进行“装藏”。丹青先生在雕像身后的“福藏”中点香,确保烟雾能从神像的七窍出散开,起到净化和检验的作用,并在“福藏”中装进镜子、文书、五谷、彩色丝线、神药等,最后封上。
在送神阶段,丹青先生点燃准备时的红绳,用法笔蘸水,并向神像的眉宇之间点水。然后在雄鸡冠上割下小口,取微量血液,在吟唱咒语的同时“点灵光”。同时,丹青先生身后的首事们进行祭拜,直到丹青先生将迎接来的各路神明送回到他们原来的庙宇或者祠堂。至此,东固传统造像开光仪式结束。凌晨1点多,我们启程返回东固,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多。东固传统造像祖祖辈辈开光的时间都会在农历八月之后,而且都需在晚上10点之后,开光结束时往往已是次日凌晨,又接着赶回家,很是辛苦。
开光可追溯到原始巫术、灵魂崇拜等,来源于佛教,而道教吸收之。清代蒲松林《聊斋志异·青蛙神二》有云“祠既成,开光祭赛,更有所需”,可见道教中开光与民俗文化早已紧密结合。东固传统造像的开光,包含拜师问道、领受经法、消灾祈福、救苦济难、请求道神降临等所谓“致真”活动。塑造神灵神仙,皆应该依照经典而行,《道藏》曰“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如果制作神像随意轻率,不持恭敬态度,或不依照经典规定的程序进行,必会引来祸患,“鬼神罚之,既非僭滥,祸可无乎。”
东固传统造像的完整工艺流程包括绘画、雕像、开光三个阶段,并通过对神祇进行世俗化的处理、阐述,让百姓产生认同感。它不仅具有弘扬教义,“降真祈福,济物利人”,以及“济度天人,阐教凡世”的宗教性功能,还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消除人们的痛苦和恐惧,净化心灵,令人向善。[3]东固传统造像世代相传的经验化的造像流程凝聚了当地的社会历史、文脉等内容,对于深入解读其文化功能与历史价值,研究当地独特的地域信仰与世俗文化间的精神内涵与脉络,探究其文化传承的策略,以及东固传统造像的传承与延续具有极大的价值。
[1]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东固传统造像[R].江西省文化厅,2014.
[2]王健,章芳芳,廖黎明.东固传统造像技艺及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3]刘卷.东固传统造像的制作工艺与仪式过程及其文化功能阐释[J].装饰,2015,(2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