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古诗“简约化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4-05-04

曹海燕

《聞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此,笔者在先后三次的试教与反思中,逐渐明晰了本课的教学轨迹,向着简约但不失丰满的教学境界前行。

一教:着眼内容,取舍偏道,凸显理解

基于古诗的文体特征,在备课时,我首先将所有教学的着力点放置到诗意的理解上——围绕本首诗的“诗眼”,思考杜甫是如何表现的?让学生逐渐明晰杜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学中,我首先对古诗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弱化对整首诗的通篇学习。

在揭示课题,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了解的古今义差别比较大的“河南河北、妻子、涕泪、衣裳、白日、青春”之后,话锋一转:学习古诗,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理解诗意,熟读成诵,就是大家刚刚做到的,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浅层次学习。另一个层次是走进古诗,了解诗意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首诗。古人总喜欢通过诗来传情达意,这首诗一共56个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找出来。

原以为,通过对那些重点的古今义差别大的词语解读之后,“喜”这个字眼一定会迅速跳入学生的脑海里。但是,试教以后才发现,仅仅依靠教师的一厢情愿地解释,依靠学生的浅预习,学生是很难理解杜甫写诗的情感。由于感知不充分,导致情感渗透不到位,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稀里糊涂地指着“却看妻子愁何在”的“愁”字,说这是作者的情感源头。虽说后来被我强拉到“喜”字上,不温不火地上完这节课,我的心中却怎么都“喜”不起来。我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参与到学习中?

二教:填补资料,拓展有度,激发情感

为了唤起学生对“喜”字的感悟,调动其情感参与,在第二次试教中,我补充了“安史之乱”的简短介绍和杜甫在这七年中写出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填补古诗空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一:历史唤醒记忆。课前,我特意制作了一份预习案,其中,安排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课始,以一句“老师听说你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现在能向我们介绍你所了解的杜甫吗?”这样,拉近了师生彼此的距离,无论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有多少,我都给予正面评价。

拓展二:背景激活体验。在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情感基调之后,我简单介绍了“诗眼”这一定义,同时要求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到的“安史之乱”,加深对杜甫创作背景的体验。

拓展三:通感加深理解。学生知道杜甫的“喜”带来的是一连串的表现,喜极而泣,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归心似箭。为了让这份喜悦更绵长、更贴近学生,我补充了孟郊的《登科后》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两首诗。让他们知晓,“喜”字最大的表现就是感觉时间飞快,可以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可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整节课他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看到他们如此入情入境,我以为这堂课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开发区小语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永彬校长在听完我的试教课以后,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的这节课,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缺少了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推敲,缺少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反思第二次试教,我在学生情感参与上做足了文章,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也就是说,到底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人心?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

三教:关注语言,品味有法,发展思维

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第三次试教,我在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推敲上另辟蹊径。

其一,情境体悟“喜”来之不易。“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来说,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七年多是杜甫一生中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随之节选这七年间他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并让同学们说一说,从这两首诗里,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读出了“冷、苦、雨、失眠、凄凉”。扣住了“苦”字,再去想当时的“喜”,正所谓大悲大喜,一切水到渠成。

其二,品味“喜”,感悟归心似箭。所谓“言为心声”,简单的“即、穿、便、向”传递的是什么?我告诉学生,据调查,从四川到洛阳,穿越三个省、一个直辖市,最近的路线也有999.4公里,而有驴友骑着摩托车,一步不停歇,从四川到洛阳,需要整整23小时26分钟。屏幕上映示的两组数字:999.4公里,23小时26分。告诉学生,现在都是如此遥远的路途,在当初可想而知得有多漫长。可是在杜甫的诗句中,这条路却分明是那样短暂。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朗读这两句,不但加深对杜甫情感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这简单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感,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其三,咀嚼探究为何而“喜”。尽管故事传递出来的是“喜”的情感,但是,学生最终收获的依然是“为能回家与乡亲父老团圆而喜。”如何体味杜甫究竟为何而“喜”?我话锋一转: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难道他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师补充资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让学生说说此刻读完诗的感受,明白杜甫心中时时装着祖国、装着人民,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是他的爱国情。

三教此诗,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融相合,才是语文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