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

时间:2024-05-04

丁红生

一、 做一位能说会道的小导游

旅游时,面对一块石头、一棵树,我们一般不以为奇,但在那些能说会道的导游面前,它们却能吸引许多游客。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导游能把握景物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中年级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常常有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学生不仅能把画面上的内容看出来,还要能把画面上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人。如在一次看图训练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青蛙、一条螟虫、一块稻田。让学生想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编成故事说出来。一些同学经过思考,说道:“一块稻田里有一只青蛙,捕到了一条螟虫……”显然很干瘪。如何让学生产生想象,把这三个画面编成故事,让学生尝到编故事的乐趣呢?教师随机加以引发: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把自己想的说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学生在“景”与“趣”的诱发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力争使自己编写的小故事比别人强。经过这样一段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课文本身在教材中就充当了“范文”的角色,如何结合课文进行习作训练呢?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中描写天空、小河、原野的内容中,自己选一部分背诵。然后,想象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什么比较美,模仿书中的写法,加上合理的想象,以导游的角色,把北大荒的美景介绍给同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 做一名多才多艺的小演员

中国的四大名著,那厚厚的几本书,几十万字,很多人一拿起来就头疼,而为什么把它们拍成电视剧就令很多人感兴趣,并且印象颇深?更有甚者,还能把其中演员的动作、神态等都描绘出来。教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这样不仅自己印象深,对其他同学理解内容也有帮助。

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围绕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展开童话故事。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组合成一组“人物”。抓住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并想象小稻秧还会请谁来帮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在组内将故事情节演一演,这样就将课文内容加以“活化”,表演之后,再让学生将补充的内容写完整。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表演活动中,主动地获取了写作素材,积累了写作灵感,更激发了写作兴趣。

三、 做一名能記善写的小记者

有的同学在习作过程中,因为苦于没有“货”可取,写出来的不是文不切题,就是材料陈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重视材料的积累,要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多用眼、耳、手,去看看、听听、写写,题材不限。教师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前去进行“采访”,如:

(1)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什么新闻?在报纸上读到了什么有趣的文章?有什么想法与建议?

(2) 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见了哪个同学,引起你对他一些事的回忆?

(3)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见到过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4) 今天天气怎样,给你带来了什么欢乐,或困难,或烦恼等。

……

每个“小记者”的“采访簿”上都或多或少地记下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一旦用得着,就成了这些小作者真实、有效的写作素材。

四、 做一名奇思妙想的故事大王

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抓住这个特点,我每天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读一读《安徒生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一开始我们停留在复述故事,将故事讲具体、讲生动;然后慢慢提高要求,在这些学生喜爱的故事中,有的结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的结尾正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学生的想象,续写故事,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奇思妙想的故事大王。

实践证明: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把握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