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整合与创新,语文“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4

葛来林

何谓“大阅读”?笔者的理解,它有两方面意思:一是阅读的氛围浓,读书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营造“共读一书”的氛围,它有助于学生流连书香世界;二是阅读的视野宽,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或一类书上,而是强调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一、 识字教学与古诗赏读整合

我校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识字5》时,先激趣导入:春天来了,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的美丽景物后,相机启发学生背诵已经积累的有关春天美景的古诗。接著,出示教材《识字5》中的插图,指导学生看图后,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在学生形象感知夏天韵味的基础上,顺势指导学生从音、形、义三个层面,学习课文中的关于夏天景物的十二个生词。

师:看到夏天夜晚的情景,你们想到了课外《人文经典》中读过的哪些古诗呢?

生:我想到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教者白板出示这些诗,在优美的音乐中,师生共同赏读诗中描写的情景,感悟诗的意境,这种识字教学与古诗赏读巧妙的整合,既巩固了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可谓一举多得。通过整合“大教材”,让学生的读写能力植根于人文经典的沃土上,形成了“大阅读”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 课内阅读与课外实践整合

指向生活,学习与实践融通,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语文课堂,谓之“大课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阅读教学,才是“大阅读”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比如,把“课内阅读学习”与“课外儿童生活”融通,教者引导学生用课内阅读学到的写作方法,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在课外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学习六上《钱学森》第一自然段时,教者PPT出示这一自然段后,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这段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这幅人物特写画面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描写的?又是如何描写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现,这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描写的:作者先写远处“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再拉近镜头,“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看清了人物的“年龄、动作、神态、外貌”,接着,作者再次拉近镜头,“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这时,已经听到人物的心声了。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特点,来描写人物形象的。课上学习了“特写”的手法后,布置学生课外留心观察生活,用手机拍一拍生活中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物形象(图片或视频)。在习作课上交流后,模仿《钱学森》第一自然段,用“特写”手法先说后写,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此外,在学习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教者再次引领学生,把阅读的视野开放到生活外延的时空里——布置学生完成一个课外实践活动:上网或去学校图书馆阅读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写一篇人物介绍,题目是《中国导弹之父》,然后小组交流后,择优在班级交流。这种整合与创新就是“大阅读”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 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创新

打破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是“大阅读”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大阅读”必然要求“大教法”。通过实验与研究,我们的“大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创新课堂结构,不同类型课文教与学的方法不同;

(2) 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强化集体备课的实效,二次备课凸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实施同课异构,取长补短;

(3) 成立校级学科中心组,引导年级组、学科组教师进行“草根式”教科研,根据教师的不同个性专长,进行“专题跨班走教”“分工、合作”相结合的“轮教”。如擅长古诗教学的,我帮你教古诗;散文教学见长的,到兄弟班级送教散文;课外阅读指导有专长的,为兄弟班级上课外阅读指导课。

例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在“专题跨班走教”时,她发现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意思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他的这首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于是,她大胆变革传统的诗词教学的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一上课,她就开门见山,多媒体出示这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者声情并茂地范读,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读准词的字音,读出词的节奏,初步感知词的意境;接着,她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词,然后在配乐诵读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在自主阅读、展开想象、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飞翔。这种动态美,让我想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美诗句。”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白鹭的叫声,打在湖面上的细雨声,鱼儿的跃水声,渔夫的歌声。”还有的说:“我似乎闻到了桃花的香味儿,想到了诗句‘绮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学生感悟出词的意境后,教者顺势启发:“这是个怎样的渔翁呢?”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这是个逍遥自在的渔翁!”有的说:“这是个悠闲自得的渔翁!”体会到作者借词表达的情感后,教者再次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诵读这首词,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教者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适度自然地拓展延伸,出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和答弟弟的《渔歌子(一)》:“乐视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以及张志和答哥哥的《渔歌子(二)》《渔歌子(三)》《渔歌子(四)》《渔歌子(五)》。让学生当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核心素养。

这种创新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提倡个性化教学以及“学科中心组”“走教”“易教”“轮教”的“大教法”实践,不但充分发挥了优质师资力量,促进了学科组教师的共同成长,而且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生成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阅读”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