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视角下赣南苏区乡镇精准扶贫对策研究——以赣州市信丰县小河镇为例

时间:2024-04-23

朱俊华 陈秀莲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乡镇地区特别是赣南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战斗堡垒,是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土壤。信丰市小河镇作为赣南苏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大力推进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的同时,应着眼长远,主动作为,健全体系,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结乡镇地区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解决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后期扶贫工作的开展,乃至推进扶贫事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扶贫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扶贫开发工作变得更加艰巨和繁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打硬战的冲刺期。2013年11月3日,***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 “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是相对过去粗放式扶贫而言,是指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条件和贫困对象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扶贫工作新要求和新挑战的积极应对,也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的重点方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切实改变粗放式的扶贫方式,提高扶贫效率和质量。让贫困地区群众积极主动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小河镇精准扶贫现状

小河镇位于赣州市信丰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2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万亩,山地面积6.8万亩),辖17个村、1个居委会,有1.08万户、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1.6万人。有1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志和村)。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9户2713人,其中一般贫困户317户1039人,低保贫困户613户1633人,五保户39户41人。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革命老区,小河镇因历史条件、地理交通以及经济基础等原因,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压力较大。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河镇党委和政府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带领贫困对象走上积极主动的脱贫致富道路。

(一)小河镇精准扶贫的主要举措

1.因地施策,产业扶贫帮助群众增收

(1)麻竹规模种植扶贫。小河镇党委政府和赣州市工信委根据本镇实情、辖区地理和土壤等条件,大力扶持贫困对象发展麻竹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麻竹面积1385亩,共计带动112户贫困户自主种植发展麻竹产业,户均种植5亩,三年之内预计户均可实现增收15000元以上。

(2)鱼苗孵化和渔业养殖扶贫。通过成立“年年有鱼专业合作社”,由养鱼专家、回乡创业党员李玉生担任社长,基地占地面积130亩,水面面积80亩,共有鱼塘35口。目前,基地吸纳24户贫困户以承包鱼塘的方式进行渔业养殖,户均承包鱼塘2.5亩,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销路,每亩鱼塘净收益3200元,贫困户可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

(3)乡村休闲旅游扶贫。通过在志和村建设占地面积80亩的荷花园,发展莲产业,并计划建设木栈道、风车、游步道、产业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作为小河镇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旅游基地由村委会成立合作社经营管理,并且将全村54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基地预计每年可实现收益8万元以上,其中贫困户按每户每年1000元标准分红,剩余收益扣除成本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4)光伏发电产业扶贫。2017年6月,由政府出资在志和村建成270KW光伏发电站,目前已并网运营,预计每年收益可达24万元左右,拟按照每户贫困户2000元标准进行收益分配,对全村51户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其余的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

2.扶贫搬迁,改善贫困对象居住条件

2016年7月,小河镇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村召开党员组长会进行宣传动员,帮扶干部对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的建档立卡对象进行逐户调查摸底,让贫困户准确理解政策,根据户情算好贫困户“搬迁帐”。通过成立理事会,搬迁对象与理事会签订委托代建协议,按照统一征地、统一平整、统一规划、统一代建“四统一”模式,推进易地搬迁工作。通过在五村合仔庵小组新建集中安置点,该点位于小河镇至万隆县道旁,紧临圩镇,交通便利,项目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保障房项目资金,总投资410万元,其中主体280万元,配套设施130万元,实现贫困搬迁对象“零出资”、“零负债”。同时,为确保搬迁贫困户能够安居乐业,小河镇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旁引进外商投资建厂,计划吸纳安置点47户贫困户中每户1名以上人员在车间务工,每月工资1200元左右,保障搬迁贫困户的生活经济来源。

3.整村推进,提高农村建设质量

小河镇结合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打造,打破固有的行政村区划,创造性提出了建设芫和新村,将新芫村、志和村等13个村小组连片整体推进,共涉及户数682户2906人,可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近万人口。芫和新村整村推进坚持高标准推进,充分挖掘本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成立工作组和理事会,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配合镇村协调解决村点建设中的矛盾纠纷,在农村危旧“空心房”拆除中,分区域、分任务压实责任,充分宣传动员,稳步推进“空心房”整治,目前累计完成拆旧2.6万平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稳步推进芫和新村建设。小河镇结合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打造,打破固有的行政村区划,创造性提出建设芫和新村,将新芫村、志和村等13个村小组连片整体推进,共涉及户数682户2906人,可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近万人口。同时,将“空心房”拆除后的闲置宅基地用竹篱笆围起,建成小农场,种植紫叶大菜或中药材,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内涵。

二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芫和新村“空心房”整治攻坚战。优化村容村貌,建设完成硬化主干道4.35公里、便道4.5公里,改塘7座,改沟7200米,排水排污工程3.38公里,栽种绿化树1860株,建设公共休闲场所3处2300平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6盏,其中,贯岭、中井、新屋里等村点基本成型。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芫和新村新建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网络通信设施,实现每个村小组通宽带网络,为发展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建立网络基础。

(二)小河镇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

1.易地扶贫搬迁阻碍较多,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难

一是自筹资金难。除国家易地搬迁补助外,很大一部分资金要靠自筹解决,但小河镇部分山区贫困群众收入较低,还有老、弱、病、残群体,群众自筹资金比较困难,导致扶贫搬迁的动力不足。二是放弃土地难。自古以来,农民认为土地就是命根子,贫困群众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比较重。三是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现有的生活条件,实现脱贫富裕,这是贫困对象最关心的问题,搬迁的贫困群体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生活环境不适应容易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等问题。

2.芫和新村建设资金紧缺,项目建设制约因素多

一是新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小河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靠县财政的投入,但基础设施落后,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量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很多项目处于“等米下锅”状态。二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如:农村土地目前都已经承包到户,部分项目征地拆迁协调难度较大;项目实施前设计、预算、招投标等程序费用高,使得投入成本增加,原本紧张的资金没有充分利用等。

3.贫困群体收入水平较低,自主脱贫增收难度较大

小河镇贫困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且规模较小,基本上只能满足于自给。部分贫困山村的人均山地虽有8亩左右,但大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山上的油茶林也大多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不高。当前,小河镇的部分贫困群体大多是因病、因先天原因而致贫,自主脱贫难度较大。比如,部分贫困家庭成员因患重病而导致家庭陷入贫困,而部分患病的农户不仅不能进行体力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到达1200元,占家庭开支的25%以上,增加了家庭负担。此外,由于先天原因,在小河镇969户贫困户中,有613户低保户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的生活,还有39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有145户贫困家庭虽有劳动力,但无一技之长,只能靠卖苦力打工赚钱,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导致这些贫困对象致富无门、增收无力。

4.贫困群体存在精神贫困,脱贫致富思想意识不高

造成贫困群体收入较低,除了地理交通落后、耕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因病致贫以及乡镇龙头产业缺乏等客观因素外,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较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致贫的根源。部分贫困群体存在精神贫困,接受新思想和新技术的能力差,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形势,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一些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没有自力更生、劳动致富的拼劲,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指望着政府部门的救济。

三、小河镇精准扶贫完善对策思考

(一)落实目标管理责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一是要加强宣传动员工作,紧密结合易地搬迁实际,广泛宣传易地搬迁的重要性、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调动贫困对象易地搬迁的积极性。二是要压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对贫困搬迁对象,实行责任包干制度,具体责任落实到镇领导、帮扶干部、镇干部和村干部。同时成立以镇纪委为牵头的专项督查组,对项目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管。三是要完善配套政策。争取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县各有关部门多方合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和机制,制定出台保障搬迁有序、顺利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

(二)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简化项目实施程序

小河镇受地域条件限制,以往上级政府拨付的项目资金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如新农村建设,2014至2016年,每年仅安排建设点6个,全镇入户道路硬化率不到50%,部分村村通的干道年久失修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小河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推进小河镇脱贫攻坚战速度,完善村庄公共设施,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扶贫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的倾斜照顾,加大对扶贫公共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特别是小河镇的外出经商人士积极投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应简化项目实施程序。目前,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程序所花费资金约占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导致项目资金没能充分利用。建议对部分投资额较少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简化施工程序,合并或减少设计、预算、财审、招投标、决算等环节费用支出,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积极培育扶贫产业,促进贫困对象增收

在改善扶贫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要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符合扶贫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拓宽搬迁贫困对象和新村群众的增收渠道。政府有关部门和镇政府要积极利用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就业,并且鼓励搬迁群众开展自主创业。积极落实扶贫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引导群众从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租赁种养、商品经营、餐饮服务、劳务输转等多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增收。

(四)抓好教育扶贫工作,逐步实现精神脱贫

精神贫困是造成贫困的主观根源,也是阻碍脱贫工作的思想障碍。而要实现精神脱贫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扶贫,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一是要改善基础教育。从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入手,完善全镇中小学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建立健全农村助学机制,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教育走出贫困山区。二是要提升职业培训。广泛宣传国家对农村籍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鼓励没有考上高中、大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能积极前往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同时,积极争取县政府劳保部门和培训机构下乡开展技能培训,也可探索成立镇农民夜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组织开展麻竹、油茶、脐橙种植和渔业、家猪养殖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对象的劳动技能。

[1]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

[2]祝慧.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探索[J].农村经济,2017,(1).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4]聂平平.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与精准扶贫[J].中国民政,2016,(20).

[5]郭胜.江西赣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J].中国国情国力,2015,(12).

[6]欧阳生根.精准扶贫方面的体会与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5,(10).

[7]冯涛.景德镇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