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夏向丽
一、 漫谈大海,链接生本,拓展思维广博性
阅读教学所依凭的“例子”,是作者生活、情感的真实物化,教师应该具备这样一种本领:能打通生活与“例子”的通道,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能自由驰骋于天地间的最佳教学环境。怎么打通彼此通道呢?笔者认为,寻找“相似点”“趣味点”是有效的策略。针对《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内容特点,找到文本例子中,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大海的景象”这个“相似点”和“趣味点”,是不错的“思维”激发点。因此,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大海吗?
生:老师,我在电视里看见过一望无边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景象。
生:大海里有许多许多有趣的动物。
师:有哪些动物呢?能具体说说吗?
生:有海龟,有章鱼,有水母……
师:你们的见识还真的比较广呢,那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活动的吗?
生:海龟是用脚划呀划的,水母……水母……(他说不下去了)
师:我懂你的心,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活动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吗?(生点头,无语)
师:这里,有一段描写海底动物活动方式的话。(出示第2自然段)
教学伊始,通过简单的“你们了解大海吗?”这一问题,唤醒了学生沉睡在心中的“大海”相似点:电视中看到的,科普杂志上介绍的。然后在看似聊天的氛围中进行漫谈,学生感觉轻松有趣,激活了大脑思维神经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紧接着,我巧妙地从中抓住“活动”这个说话训练“点”,学生当然感觉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思维很快进入“愤悱”的临界点状态。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是最强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适时引入“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这一自然段教学,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处教学,因为链接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唤醒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相似点,所以激发了他们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广博性。
二、 通览全文,提炼内容,梳理思维条理性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应是先能从整体上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条理,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正确把握、领会文本真义,不会迷失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进入下一环节:请大家合上语文书,我来考考大家,心中有没有全文的影子?
师:课文用哪个大问题总领全文的?
生:文章一开始就问:“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师:这样一问,不仅从内容上总领了全文,而且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作者从哪两方面具体回答的呢?能不能找到一句概括的话?
生:是这一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景色奇异,海底景色如何奇异呢?你知道一点就说一点。随着大家的回忆概括,逐步梳理出了一幅“全文结构图”。
师:看着这幅“全文结构图”,能不能把课文的内容说一说?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动物常常窃窃私语,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海底物产丰富,有动物,有植物,有矿产。
师: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合上书回忆全文结构,是我常用的策略,因为跳出“庐山”,方能从全局识得“庐山真面目”,学生必定会在脑中再现全文。老师再稍一点拨、串联,很快,学生便在脑中建构起了完整的全文体系图,并呈现于黑板上。那些思维一时跟不上的学生,看到“结构图”,便也能心领神会。在此基础上,再自然渗透抓住关键词句、复述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便水到渠成,效果显著了。
这一处教学,借助回忆勾画“结构图”,再次走进文本,经过分析、综合、梳理、归纳,理清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三、 紧扣语言,环环设问,锤炼思维深刻性
实践证明,教师若站在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最近发展区,寻找、设置一个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语言训练“点”,最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的求知欲满足的刺激下,不断激起新的思维兴奋点,回答越来越敏锐,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不知不觉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只有充分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也才能不断调整教学“点”,让教学更有效。如紧扣“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深入问,师先问:为什么说,海底植物差异也是(强调突出:也是)很大的?为什么多用了一个“也”字?请联系上文来想想。此问问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学生一思一得:因为上文也是介绍的海底动物的差异,只不过是活动特点的差异。师再由浅入深问:那能不能把这两层意思用“不仅……而且”串联起来?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练说起来:不仅海底动物活动方式差异很大,而且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师不到此打住,而是继续乘胜追击:那把这一句话放在这节开头,好不好呢?好在哪儿呢?聪明的学生很快发现了秘密:这句话将上下两段连接起来了……就这样,自始至终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设问,不断将学生思维引入“语林深处”。
四、 拓展资料,举一反三,提升思维灵活性
必须不断开发、利用其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来充实、完善、超越已有的教材内容和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从根本上保障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现在“主题式”阅读——一篇带动多篇,“课外式”阅读——一将课外书当作阅读内容,已蔚然成风,因为无不遵循了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多感性积累,少理性分析;多举一反三运用,少空洞泛谈感悟,从而使得阅读教学卓有成效。
1. 一处拓展:声音想象无限。文章第1自然段描写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我先是指导学生有情有趣地朗读这句话,再创设情境:现在就让我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进入海底来仔细听听,都能听到哪些声音,随之播放各种奇妙的声音。一时间,教室里静极了,每个学生都在屏息聆听,奇妙的声音想象模拟,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思维体验。此时,学生的情绪是亢奋的,思维是灵动的,生活与课堂沟通,情感与思维互激互生,创造出一个活泼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2. 二处拓展:活动巧妙成段。课文第2自然段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成段方式,我把它分为两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1) 学习构段。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梳理出围绕中心句,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然后借助朗读表达出各自动物的活动特点,再个性化地由内而外地讲述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2) 内化运用。
师: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其他海底动物的活动视频,请大家仔细观赏。(随之播放乌龟、水母、海蛇等活动视频)
师:老师又找到了介绍这些动物活动特点的资料,发给你们,你们认真读读。同时,你们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呢,可以模仿课文上的语句说一种,再写下来。(生练说写)
师:每人说一种不难,难的是能够说三种,说三句话就能组成一段话了。想想,怎么样组成一小段?写一段话,行吗?(生写)
生:先写一句中心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再把三种动物活动的三句话串联起来。
师:真聪明。大家一起读中心句,你们每人读自己的一句话,我们就共同写出了一段话。(以下略)
学生共同沉浸在自己的创意写作快乐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个个喜形于色,“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便也在运用中悄然内化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