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臧琴
拟人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到了中高年级,教材中也出现了让学生改写、仿写、拟人的教学要求。然而,有些学生的改写、仿写的句子差强人意,老话常谈,缺乏新意,甚至有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找不着门道,频频出错。深究起来,与课堂拟人修辞教学不到位是相关的。
循着苏教版教材编排的序列,笔者发现拟人修辞的教学在不同年级应有不同侧重。
一、 低年级重在认识了解、广泛积累
准确地说,苏教版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拟人修辞是在四下的《练习1》的“处处留心”板块中:
小芳正在背《秋天》这首诗:“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爸爸说:“苹果、葡萄本来不会说话,可诗人把它们写成了苹果娃娃、葡萄娃娃,所以我们读了,就感到十分生动。”
你还能从学过的课文里,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吗?看谁找得多。
初看,这是拟人的首次接触,但知识渗透、提前了解却是十分必要的。仔细翻看课文,拟人的手法在低年级课文早已出现。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一上《大海睡了》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
——一下《小池塘》
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
——二上《美丽的丹顶鹤》
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啦啦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
——二下《快乐的节日》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介绍拟人修辞。不必说拟人的专业术语,但是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在这些句子中,作者将一些事物当成人物来写了,并可以请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以使他们初步领略拟人的妙处。
二、 中年级重在感受形象、模拟动作
到了中年级,拟人句教学应在指导学生认识、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从要求稍低的动作模拟开始,练习改写、仿写。
四下《练习1》的“处处留心”中,就出现了仿写拟人句的要求:
其实,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也会,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春风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从练习所举的例子和接下来的练习安排来看,这里的拟人句改写及仿写还局限于动作模拟层面,比如:流——唱歌,摆动——跳舞。下面的练习,教师大多会引导学生找到可以“人格化”的动作点——“开”“爬”“飞来飞去”“叫”等,再进行相关改写练习。
接下来,虽然练习又提出了“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的要求,但是仔细一想,太阳、闹钟、小鸟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基本也离不开“升起来”“丁零丁零地响”“叫”或“飞”等动作,应该说,这都是浅层次的动作模拟练习,即把事物的动作联想成人类习惯的动作。与动作一样,对于“形象”的模拟,对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也不大,容易进行模仿迁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课文或课外找来类似的拟人句,让学生去积累、练习——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三上《北大荒的秋天》
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三上《小露珠》
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
——四上《秋天》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四上《田园诗情》
在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学生会对形象模拟及动作模拟变得敏感起来,再来观照四下《练习1》中的改写要求,困难随即迎刃而解。
三、 高年级重在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品悟,拟人句教学也应在这个方面有所延展和突破。六下《练习1》的“语文与生活”板块,有这样的拟人句练习要求:
读读下面每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生动有趣些?
(1) 风儿不停地吹,小草来回地摇摆。
风儿不知向小草说了什么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
(2) 我喜欢写日记,每天晚上都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本上。
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
……
你的房间里一定有许多你喜爱的东西,什么玩具啦,储蓄罐啦,小书柜啦……你在上学的路上,一定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车辆啦,红绿灯啦,花啦,草啦……你能把这些事物写一写,让它们“活”起来,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吗?
这一次的拟人修辞教学安排,依然从比较、感悟到仿写,然而仔细分析,侧重点与中年级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中年级侧重于形象和动作的话,高年级更注意情感,即练习中提及的“喜怒哀乐”。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提出运用拟人修辞的要求,不说清侧重于“情感”的话,显然是将教材的要求窄化和浅化了,像这样的用法,课文中也不少见。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五上《金蝉脱壳》
客观地说,刚脱完壳的蝉儿由于精力消耗过大,因此,离开蝉壳时显得“缓慢”。这里,用上带有人类感情色彩的“依依不舍”一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使得蝉儿仿佛对蝉壳又多了一份依恋的情感。拟人修辞的运用,仅一词之差,使得金蝉脱壳的景象,在作者和读者面前变得温馨、美好起来。又如——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六下《烟台的海》
浪花的退与进本没有情感,可是加了“嬉笑”,便能让人感受到,扑打到岸边时是恣意奔放、随意自在的,而后面的“害羞”,仿佛让人感受到碰到礁石消退时的轻与快了。情感下的“人格化”,打通了人和事物之间的情感隔阂,一下子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它的使用与形象、动作的模拟不同,与整体语言环境相契合,能够体现文本的内在意蕴或作者的内心情感。
(作者单位: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