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梦令》

时间:2024-05-04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

说起女词人,绕不过李清照。

靖康之乱,是李清照的词风发生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前期多描述闺情相思,反映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热情浪漫,活泼天真。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痛哀伤,悲苦凄愁。在词的艺术技巧上,她善用白描手法,以清丽浅白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形象和婉约曲折的心路历程,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摄人心魄之美。

雨,似乎最能撩起诗人的情思,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也是因雨而起。首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这是昨夜的雨,是回忆中的雨。这里的“疏”非通常所说的稀疏之义,可理解为“疏狂”,也就是雨下得大而无拘无束。“骤”,猛烈。“风骤”意为风刮得猛烈。这么大的风雨,作者怎么会一点儿也不知悉呢?原来是“浓睡不消残酒”。“浓”本来是形容液体的,诗人却用来形容睡得沉,如果说“沉睡不消残酒”,似乎总觉得有些不够,换作“浓”字,不但新颖,还有一种化不开的“春愁闺怨”,纵使这份愁怨甚至带着某些敏感的小矫情、小任性。

虽然酒还没有完全醒,但诗人潜意识中还是想起了昨夜的风雨,于是就问正在卷起门帘的侍女:“院中的海棠怎么样了?”一个“试”字,让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小心翼翼和惴惴不安。也许是侍女害怕女主人担心故意这么说,也许只是女侍从的一种敷衍,于是漫不经心地吐出两个字:依旧。一个“却”字,写出这样的回答与诗人心中想象的答案正好相反。于是,诗人的小矫情、小任性在接下来的十个字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知否?知否?”,这是两个疑问句,用来表示肯定的意思,并且连用两个疑问句,语气比一般的肯定句更加强烈,可以说是诗人的小固执、小任性,也可以说是诗人内心的某种坚定。我不相信你说的,只相信自己心中认定的。“应是绿肥红瘦”,一场风雨过后,怎么会没有变化呢?海棠的叶子应该长得更加葱郁繁茂,而海棠花应该被风雨打得凋零败落!

对于李清照的这首词,历代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对“绿肥红瘦”四字,更是赞赏不已。“绿”、“红”,“肥”、“瘦”,单看这四个字,并无奇崛之处,可是放在一起,意境顿生。此时,你看到的不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的百感交集。虽然雨水使叶子更肥硕了,但是风雨却使花朵凋落。诗人的愁怨,并不完全是对花的怜惜,而是由物及人,对像花朵一样易逝的青春,敏感与伤怀。诗人大抵如此,当普通人对一切还茫然无知的时候,她的心却早已百孔千疮。也正是这份敏感,多情,给了她任性固执的理由。这种精神消瘦的内在体验,别人是感觉到不到的,诗人却敏锐地从一朵落花想到青春易逝,娇容难驻。

就如辛弃疾词中爱用“醉”字,苏轼词中爱用“归”字,李清照对“瘦”字似乎情有独钟。在《点绛唇》一词中有“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一个“瘦”字,看似写花瘦,实在写人瘦,纤细的身子,薄汗轻衣透,是怎样一种迷人的情态。后一个“瘦”字,是人瘦,不是花瘦,这个瘦,不但是身体的,更是内心深处的浅愁深绪。如此细读之,真可谓一字一境界。

然而,李清照的这首词,最妙还不在这些用字上,清代词评家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十中指出,这首词最杰出的地方是“只数语,层次曲折有味”。记挂起雨后的海棠,心中不免惴惴;侍女安抚说海棠依旧,让人不由心中一喜;细思量,这显然是敷衍之词,那么大的风雨,那些风雨中的落红无数还是在心头抹上淡淡的哀愁。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并不多,却字字珠玑,如青花瓷一般婉转细腻。这些宛若轻歌的长短句,道尽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喜感悟,“别是一家”味道。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