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唐颖颖+施建平
【教学过程】
一、 以学生的画作导入新课
师:提起风,我们都知道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看不见,也抓不着,可是在美术课上我们却用画笔画出了风。大家看——(展示学生作品)
师:这一幅幅图画真有意思,说说你们是怎么画风的?
生:我画了小朋友在放风筝,风筝飞上了天。
生:我画了一棵大柳树,柳树的枝条在风中飘动。
师:看,在你们的画中风有时轻轻的,柔柔的,有时却十分猛烈,它变化多端。今天这一课我们就说说这“会变脸的风”。(板书课题:“会变脸的风”,齐读课题。)
【评析】利用学生美术课上“风”的画作导入新课,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母语学习具有“母性”特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丰富、促进母语的学习。
二、 模仿创作风的诗句
师:你们用画笔画出了风,叶圣陶爷爷用优美的语言写了一首关于风的诗。你们想读读吗?(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
《风》(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抖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指名读诗)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小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首诗每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师:这就是诗歌中经常用的反复的方法。那么诗人又是怎样用诗句告诉我们风来了的呢?(学生自读)
生:诗人写了树叶颤抖、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纹,说明风来了。
师:诗人真有本领,他把风当作了人,读着诗句,你好像看到了风正在和树叶、林木、河水做什么呢?又说什么呢?自己再读读这几句诗。
生:我仿佛看见风正在挠树叶的痒痒,小树叶笑得颤抖起来了。(2生答略)
师:看这几句话写得多好,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风经过时的情景。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我想和小朋友们一起读,好吗?我读一、二两句,你们读三、四两句。(师生同读)
师:你们也观察过风,想学着这首诗的样子,说一说你眼中的风吗?(同座相互说后班上交流)
(出示)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 的时候,
我们知道 。
生: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亲吻着国旗呢!
生: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我的头发飘动的时候,我知道是风在帮我梳头呢。
师:你们仔细观察风,学着诗的样子描述了风,你们都成了一位位小诗人了。(板书:仔细观察)
【评析】教者将表达训练的重点聚焦在仿作上,定位在拟人手法的使用上,“剪”去了其他的“枝枝蔓蔓”,使阅读与表达深度契合,实现了无缝链接,也使训练更集中,更有效了。
三、 感受风的特点
师:在你们刚才作的诗中,风给大自然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变化。其实,风的声音也是变化的。春天到了,春风怎么吹的?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
生:春风柔柔地吹着。
生:春风轻轻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师: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春风和煦。请第一排的同学模拟春风轻轻吹来。
(学生模拟风的声音)
师:到了秋天,风大一些了,吹得树叶纷纷飘落。
(一、二两排学生模拟)
师:寒冷的北风呼呼刮了起来,风更大了。
(一、二、三排学生模拟)
师:你觉得北风吹在身上什么感觉?
生: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师:真是“寒风刺骨”啊!夏天,台风咆哮着来了!(全体学生模拟)这时你觉得怎样?
生:我觉得要被风卷上空中了,站都站不稳了。
师:哎,老师也快站不住了。
生:不仅是我,连大树、房屋都要被吹上天了。
【评析】让学生模拟各个季节的风,体验风的变化,一方面使学生作诗时的紧张思考得到纾解,另一方面为学生确定故事角色时更加多样作了铺垫。
四、 想象风的形象,创编“风”的故事
师:风有时温柔,有时顽皮,有时可爱,有时让人恐惧。刚才我们听着风的声音,说了风吹来的感受,在你的想象中风的形象是怎样的,像什么人?
生:风像一个淘气的娃娃。风像位奇妙的魔术师。风像吼叫的狮子。冬天的风像一个魔鬼。
师:刚才我们还听到风的不同声音,你觉得风像谁?
生:风像一位演奏师。一位歌唱家。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师:有位同学觉得风是一个淘气的娃娃,还给风娃娃编了有趣的童话。想听听这个故事吗?(放录音故事,同时出示《风娃娃》)
风娃娃
风是一个淘气的娃娃,最喜欢到处游荡。他听到草地上传来了无聊的叹息声,就打着旋儿藏到了草丛中。他一会儿摸摸小草的头,一会儿亲亲小花的脸,一会儿又挠挠小蝴蝶的痒痒……大伙儿被逗得前仰后合,哈哈直笑。
风娃娃看到小河睡着了,就轻巧地掠过河面,鼓着腮帮子吹出道道涟漪,淘气地揉开小河的睡眼。小河拍拍河岸,在风娃娃的加油声中,又唱起了歌儿向前奔跑……
师:小朋友们听懂了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讲了风娃娃在草地上和小草、小花玩耍,风娃娃还叫醒了小河。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的。(学生默读课文)
生:作者先说风是谁,接着讲他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情景,然后讲风是怎么做的,那儿有了什么变化。
师:对,正是这样,作者将故事编得清楚、完整。这个故事写得十分有趣,大家再自己读读,说说哪儿写得有趣?(学生自己读故事)
生:我觉得写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风娃娃“轻巧地掠过河面,鼓着腮帮子吹出道道涟漪”。
师:“掠过河面”飞得多快呀,还“鼓着腮帮子”吹,写得好。
生:我觉得写得最有趣的地方是“他一会儿摸摸小草的头,一会儿亲亲小花的脸,一会儿又挠挠小蝴蝶的痒痒……”
师:这风娃娃真淘气,他是怎么做的?(学生模拟“摸摸”“亲亲”“挠挠”等动作)
师:我们平时说风,一般说风“吹来了”、风“刮来了”。可是,当我们把风当成了有趣的童话角色,就有那么多词儿来说风来了,一起读读“藏”“摸摸”“亲亲”“挠挠”“掠”“鼓着腮帮子”。文中用上了这些动词,童话角色更生动有趣了。
(男女生分读两小节)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风像演奏家、歌唱家、旅行家、怒吼的狮子……现在,请你们大胆想象,风是什么人,来到哪儿,看到什么,风做了什么,那儿有了什么变化。(出示提示)
(同桌讨论后交流)
生:风是一位画家,他来到果园里把苹果涂上了红色,把鸭梨涂上了黄色,把葡萄涂上了紫色。
师:这个同学有一个词用得好,就是“涂”。如果再换一换就更好。
生:把苹果涂上红色,把鸭梨染上黄色,把葡萄抹上紫色。
生:风是一位歌唱家,春天的时候,他就轻轻唱起歌。
师:他唱的是什么歌?你能唱上两句吗?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师:春风唱起歌,大自然有了什么变化?
生:小草伸伸腰,变得绿油油的;花儿都醒了,张开了笑脸;小河融化了,唱着欢乐的歌儿流向远方。
师:秋天到,风唱起了什么歌?(生答略)
师:到了冬天,风又唱起了什么歌?(生答略)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来说?
生:风是一位大力士,他来到大街上,手轻轻一挥,房子、车子、大树都被卷上了天;他来到大海边,用力一推,大海掀起了巨浪。
师:同学们大胆想象,编出的风的童话真有趣。你们都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童话作家了。(板书:大胆想象)
【评析】这一部分教学的难点是表达的多样性和具象化。教者通过风声的模拟和体验达成了角色的多元化,通过范文的剖析寻得了表达的方法,通过自由的创想放飞了学生的思绪,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表述中充分感受到训练的成效。
五、 即兴表演“风”的故事
师:同学们想象了风的样子,编了童话,真有趣。如果我们将编的童话故事演出来一定更有意思。
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谁愿意扮演风妈妈?风娃娃谁来?风魔王呢?
(指名六位同学,戴上头饰,每个角色两位同学扮演,出示图片,播放音乐)
师:春天,风妈妈来到草地上,她轻轻地飞呀飞。小花小草,风妈妈抚摸着你,你感觉怎么样?
生:风妈妈轻轻摸着我的肩膀,我感觉特别舒服。
生:我是小草,风妈妈把我叫醒了,我钻出了地面,好奇地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你想对风妈妈说什么?
生:谢谢风妈妈!谢谢您给我们带来了生机。
师:秋天到了,顽皮的风娃娃来了。它一边奔跑,一边和大伙儿游戏。风娃娃你刚才在草地上和小伙伴们做了什么?
生(风娃娃):刚才我在和小草做游戏。我挠了挠小花的痒痒,小花咯咯地笑了。
师:不好,风魔王怒吼着向我们扑来了。风魔王来了,小草被吹得趴下来,花儿也耷拉着脑袋,小动物都躲起来了,好像大家都挺怕风魔王的。可是,我们不用怕风魔王。树木们,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手挽着手,把脚伸在深深的泥土里,就一定能挡住风魔王。
(学生站起来,挽起了手)
师:我们成为了坚强的防风林,风魔王你们吹得过去吗?
生(风魔王):我们冲不过去了。我们的力气已经用完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败走了。
师:我们一起欢呼胜利——
生:(齐)我们胜利啦!
师:风娃娃温顺、可爱,给我们带来舒适和便利;可是风魔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因此,我们要利用风的资源,也要保护环境,不让风魔王危害人类。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谁有什么问题吗?
生: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课后,你们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或是上网查阅关于风形成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从课上学的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背诵,还可以把风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评析】编完故事,教者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担当了相关的角色。表演时,教师适当提示,学生率性演示,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总评】唐颖颖老师以“会变脸的风”为题,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精选阅读文本,巧妙安排训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个学习情境次第展开,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阅读、体验、想象、表达,孩子们的心随着“风儿”轻舞飞扬,于是,课堂上“风”生水起,精彩纷呈。
让风儿摇醒一池春水
确定合适的主题是设计主题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寻找到契合学生生命节律的那些“点”,他们才会兴致勃勃地参与,他们智慧的火花才会被点燃,学习活动也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在本次教学中,教者将“风”作为主题,无论是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还是从“风”这一事物本身的特征来看都十分恰当。
首先,“风”是大自然的精灵。它来无影去无踪,令人难以捉摸。它有时轻柔,有时猛烈;有时温和,有时暴躁……极富变化。因而“风”既容易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又为表达的丰富提供了可能。其次,风虽说不能直接看到,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却时常能感受到,而其带来的其他事物的变化也很明显,因而学生对风是有生活体验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容易理解,表达时也不会有强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此外,教者巧妙地以美术课上学生画的风切入,自然新颖。而学生这些关于风的画作也为下面学生阅读风的作品、描绘风的形态、叙述风的故事作了很好的铺垫。
正是因为教者将“风”作为主题,并由学生画的“风”导入,这“风”便一下吹进了孩子的心间,“摇醒”了教室里的“一池春水”,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心中对这“会变脸的风”充满了期待与遐想。
让诗芽在风中萌发、起舞
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后,教者出示了叶圣陶先生的一首描写风的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风吹过时树叶、林木、河水的动态、情态,具体形象,朴实耐读,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与模仿。教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先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发现这首诗最外显的特点,即每个小节的前两句话都一样,并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诗歌常用的这种反复的手法。接着让学生看看诗人是通过哪些事物告诉大家风来了的。学生发现诗人是抓住“树叶颤抖”“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纹”来写风的,再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文字所描绘的具体景象,体会拟人的方法。然后出示句式“但是 的时候,我们知道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场景模仿着诗来说。因之前学生在反复朗读体会中已初步了解了这样一种表达的方法,也感受到了这样表达的生动有趣,再加上学生前面交流画作时已熟知了许多风吹事物的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表达已是水到渠成。难怪学生的表达如此丰富灵动。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的诗心在“风”中被激活、萌发,并随风起舞。模仿表达唤醒了儿童的诗情、诗意,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多彩。
让故事随风恣意滋长
学生在模仿作诗时小试牛刀,获得成功,使他们树立了自信。接下来,教者则将学生引入了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
在指导学生讲风的故事前,教者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想象中的风像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心中风的角色:妈妈、姑娘、娃娃、魔术师、歌唱家、魔鬼等,角色的多样为随后创编故事时的多元化表达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教者让学生听风娃娃的故事,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交代风是谁,他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情景,风在那儿做了些什么,那儿有了什么变化。这就为学生自主讲故事时有序表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继而,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哪儿写得有趣,学生发现作者用了拟人化的方法,尤其是动词,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了,从而揭示出了作者将这个故事讲生动的奥秘。最后,让学生根据之前自己确定的风的角色,模仿《风娃娃》创编风的故事。因为学生从范例中知道了可以说什么、怎么说,所以学生的表达丰富而生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心中的故事随“风”恣意滋长,他们快乐地沉浸在故事的创编里,体会着创造性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体说来,在这一堂课上,教者从风这一事物的特点出发,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确定学生阅读表达的重点,合理安排教学的节奏,并始终抓住教学中的“核”——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精准突破,使课堂呈现出迷人的“风”景,也使我们感受到了语文主题性情境学习课的独特魅力。
(唐颖颖,南通市“新五朵金花”之一,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施建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