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飞 姜树华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当中蕴含了钱学森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生:对祖国的热爱。
师:(板书:热爱祖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走近钱学森,去感受他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一、 感悟浓浓爱国情
1. 大声读课文1~4自然段,画出表现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语句,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写写批注。
2. 小组交流阅读体会,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提示:学语文要靠读,但学语文不能光是读,还要在有感想的段落旁边写写你的想法,静思默想也是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点评】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及时小结“学语文要靠读”,这是方法的指导,也是激励手段;但一个“不能光是读”才是此时的本意,“哄”着孩子们自己说出“还要谈感受”。承上启下,过渡巧妙。而且自始至终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自己“作主”。
3. 展示汇报
生:我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不忘祖国。
师:抓住“一刻”这个词,很好。
生:我从“享受”一词感受到当时钱学森在美国有着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明白自己根扎在中国。(生朗读)
师:很好,接着交流。
生:我从“多做点事”看出钱学森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时时不忘祖国和希望报效祖国。
生:我从“我是中国人”看出钱学森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他的心永远在中国,他一刻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师:说得非常好。孩子,你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当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心里充满了——
生:充满了激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心中这份特殊的情感,一起读:(生齐读:我是中国人)
生:从“我是中国人”可以看出钱学森一直坚信着自己就算在美国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他自己还是认为要为祖国多做点贡献。
师:特别是这句话当中的哪个词——
生:多做点事。
师:“多做点事”让你感受到了他的——
生:浓浓的爱国心。
生:我从“一切”“都是”看出钱学森在国外努力学习,都是为了祖国,想回国为祖国多做点事。(生练习朗读)
师:同学们,钱学森面对优厚的待遇,面对富裕的生活,他毅然选择了放弃,那是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生读)
师:面对优厚的生活条件,面对恩师的器重,他毅然选择了放弃,那是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段落让你感受到他对祖国的那份热爱。
生:轮船的甲板是很慢的,而火箭的舱壁是很快的,钱学森很想快点回到自己的祖国。
师:(师相机出示幻灯片)作者把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进行了——
生齐:对比。(师板书:对比)
生:我想补充一下,从这段文字的“多么希望”这个词可以感受到钱学森嫌轮船的速度慢。
师:可以看出他——
生:归心似箭。
生:我从“魂牵梦绕”看出钱学森时时刻刻思念着祖国,在梦中都梦到自己的祖国。
师:说明他对祖国热别的——
生齐:热爱。
师:特别的热爱,特别的思念。来读好这个词。
生:魂牵梦绕。
师: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同学们,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段话应该放到文中的什么位置?
生齐:最后。
师:为什么把它放到文中的开头?这是什么写法?
生:倒叙。(师板书:倒叙)
师:想想,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能够吸引人的目光。
师:说得真好,倒叙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阅读的兴趣。我们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倒叙的写法。
【点评】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说:“文章最难写的就是第一段。第一段我通常要写几个月,一旦写好它,其他的就容易多了。”其实每篇文章都这样。教者不仅要关注文章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尤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得言,更得法。
生:从这段文中的“终于”可以看出钱学森盼望这天已经很久了。
师:说得很好,抓住重点词“终于”。
生:还有,我从 “应当” 这个可以感受到钱学森为祖国效力。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钱学森的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他把为祖国效力的事当做自己要做的事。
生:理所当然。我想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这个“应当”我也看出了钱学森觉得自己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的,这更能看出他的爱国情怀。
师:这是没有选择的,理所当然的,请你读——
生:我想用一句名言来表示这一段“爱祖国,高于一切。”我想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信心特别的坚定。
生:我还从“应当”这个词感受到,之前钱学森没有在祖国危险的时候帮助她,现在祖国需要人才,他就应该回去把祖国的技术发展起来。
师:这在钱学森看来,这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责任。
生:“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从这段文字看出祖国当时很穷,但钱学森不怕这些困难,他一心想为祖国做贡献。
师:你还记得刚刚学过的课文第二段文字当中,他在美国享受着——
生齐:优厚的待遇。
生齐: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师:还有恩师的——生齐说:器重。
师:而国内要什么没什么。这里作者把国内和国外的条件又再一次进行了——(对比)
师:从而突出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师:对祖国的热爱。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儿不嫌——
生齐:母丑,狗不嫌家贫。
师:只有中国才是他的家,祖国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是那么难忘。(师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无时不在对他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来,我们再一起读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点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紧挨前面的“涌浪”,形成两个壮观的“波峰”。对这段话的品读,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应当”这个词细细品味,感悟钱学森回国的理所当然,回国的坚定,接着老师巧妙的又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到课文的第二段,通过比较阅读把学生引入纵深,再次掀起孩子们心灵的波澜,对钱学森的认识更加深刻可感。二是音乐渲染,让学
课堂
生在音乐中感受钱学森当时的激动、诚恳、坚决、果断。通过这样的两次推进,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和钱学森的心就贴得越来越近,这时的情是真挚的、实在的,所以这时的读是入情的、到位的,就没有一点浮泛之气。
师: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师在爱国情怀上画上红心)是多么伟大啊!但他的回国路却充满坎坷。
二、 体会漫漫回国路。
1. 自由朗读5、6自然段,思考:美国政府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2. 小组交流。(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 展示汇报。
师提示:交流时不要忘了学习单上的小链接。
生:文中借助了一位美国高级将领的话,说明了钱学森才华出众.“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可以看出钱学森回国道路上倍受美国重重阻挠,同时也反映了钱学森眷恋祖国。
生:我从小链接知道了五个师相当于五万多人,钱学森能抵得上五万多人,美国政府肯定不让他回到祖国。
师:一个人相当于五万多人,你感到这个人怎么样?
生:出类拔萃。
生:才华横溢。
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美国能放他走吗?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齐说:“绝”。
生:我从“绝”看出美国政府就算把钱学森杀了,也不让他回到祖国,把祖国的科技搞发达起来。
师:“绝”字说明美国下定了决心,不让他回到祖国。你把这句话读好.
师:你能读出“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的弦外之音吗?
生读:“能留住就把他留住,不能留住就把他枪毙。”
师:这么高级的人才,美国人首选是留下,你想,他们可能会怎么留?
生:有可能抓住他的家人逼他。
师:威胁他。
生:有可能说好话把他留下,如果不行把他强行关起来。
师:强行关起来,限制他的自由。
生:可能用金钱来诱惑他。
师:同学们想到的这些美国政府当时就使用了,这一留就足足留了五年。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那可真是——
生:漫长。
生:度日如年。
师:可真是寝食难安,心急如焚。是啊,钱学森经受住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航程。
【评析】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作为“楔子”,直入文本的深层,直抵孩子们的心灵。“五个师”到底有多少人?老师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正是这看似简单的转换,化抽象为具体,才让学生更加震撼,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此丰富,感情才会如此饱满。尤为精彩的是老师对“离开美国”这句话的导“悟”,“再往深一点思考,这句话还有什么潜台词?”这一问语称得上本节课中最为高明的启发!老师循循善诱,层层剥笋,精于预设,巧于生成。
师(引读):一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生读)
师(引读):面对优厚的待遇,他这样说——(生读)
师(引读):当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他毅然而然的这样说——(生读)
【评析】多年来,我们的课堂里很少再听到老师的引读了。而此处老师却“剑走偏锋”,激情引读,创造了本节课的又一个高潮!成功的原因有三:1. 承前面高潮,学生激情有余,这是前提;2. 再次以具体数字形象渲染,让学生感受等待之苦,归心之切,给学生的情感之火再添“干柴”;3. 妙用想象,及时换位,再次引生走进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所以这一引读水到渠成,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铿锵有力,欲罢不行,竟收无法预约之精彩!
三、 检测反馈
师:钱学森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2007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钱学森爷爷,是您让我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也是您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谢谢您,您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中。
师:说得好。的确,我们的富裕生活离不开钱学森的支持。
生:钱爷爷,如果不是您,中国的导弹技术不会这么发达;如果不是您,祖国也不会从黑暗走向光明;如果不是您,祖国也不会这么壮大。
师:他不愧是中国的导弹之父。
生:钱爷爷,您的才华让我敬仰,您的爱国情怀让我钦佩,您的回国决心令我震撼,您的卓越贡献令我仰慕,您将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立下永恒的丰碑。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了——
(师出示2007年钱学森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钱学森。”)
师:让我们深情的宣读钱学森的颁奖词。(生齐读颁奖词)
【点评】阅读教学,不仅要阅读语言、理解语言,还要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读中悟写,写中促读,形成一种良性的读写互动。给钱学森写颁奖词很好的把课文理解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促进了学生言语的生长。
师:2009年,钱学森悄然而逝,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同学们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呼唤他(师指课题)。
生齐读:“钱学森”。
师:关于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阅读《名人传记》等。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一、 发现秘妙处,实现“言意共生”。“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指的是文章中的“亮点”,是语言运用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是“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教师善于捕捉文中文字的秘妙,首先教师抓住“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体悟作者通过速度的对比写出了钱学森归国的心切,与“魂牵梦绕”遥相呼应。扣住这句话和这个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受钱学森的那份赤诚的爱国心。其次,教师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条件等方面对比,折射出钱学森在富裕与贫穷,优越与艰苦之间毅然决然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格魅力。
二、 留意陌生处, 实现“言意共生”。“陌生”就是生疏、不熟悉,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那些对学生来说,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读过,充满着某种新鲜新奇感的语言文字。他们或是在语言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或是在诵读中语音韵律上很独特,抑扬顿挫,或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很独特,在这些“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处,引导学生多驻足流连,含英咀华,积累言语素材,迁移言语范式。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小学课本中并不常见,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自然而然的拓展到学生今后的习作中去。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说,文章最难写的就是第一段。第一段我通常要写几个月,一旦写好它,其他的就容易多了。其实每篇文章都这样。教者不仅要关注文章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尤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得言,更得法。
三、 探寻规律处,实现“言意共生”。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规范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虽然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风格,但透过每一篇文章中诸多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其中的诸多“共同”,这些“共同”就是语言的规律性。写人,用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精准的,这篇课文对人物语言的选用是一个典范!人物的话不在多,而在精!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品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思。把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通过这两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把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的“形式”以形象直观的适合小学生悦纳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他们不断领悟,不断吸收,成为积极的有意义的语感积累,并最终通过运用达成语言智慧的习得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张飞,如皋市磨头小学副校长、姜树华名师工作室首批培养对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