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洪定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新奇的导入文本,引人入胜,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态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笔者根据保山市隆阳区两年多创建“生态课堂”的实际,以语文学科为例,初步总结了如下八种小学“生态语文”的导入方法。
一、 抓题眼,运用“课题导入法”
大部分课文题目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课文内容的“题眼”。因此,在教学时可在此下工夫,引导学生凭借课题这一“窗口”走进文本,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剪枝的学问》时,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进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 重形象,运用“直观导入法”
这一导入法根据课文教学的实际需要,运用实物、图片、示范等进行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较为直观的感知,短时间内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教学《荷花》时,教师可手拿着从池塘里新摘的荷花向同学们展示,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直观地让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有效地导入了文本。又如,教学《咏华山》一文时,教师可先出示两幅放大了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然后,以故事的方式把图画串起来,为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 做交流,运用“谈话导入法”
简单的谈话,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点评等方式,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教学《匆匆》一文时,可在课前进行“我的时间”交流,然后用点评方式导入:“刚才老师参加了同学们的‘我的时间主题材料交流,聆听了同学们精彩的交流和触动心弦的感悟,思绪万千,深受感动。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时间的散文,这就是第16课——《匆匆》。”
四、 选情节,运用“情境导入法”
教师可以尽量凭借口语艺术,描绘文中一个精彩片段或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再造的情境之中。如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文本:“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生答:“喜欢听。”教师说:“好,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请闭眼认真听,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一个情境?”师讲故事,讲到捧走了冠军奖杯时嘎然而止,可紧紧抓住学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求知心理,趁机提出问题:“蜗牛赢得了冠军奖杯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今蜗牛的翅膀为什么没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第3至5自然段,认真读一读。”浓郁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探究心理致使学生很乐意走进文本。
五、 扮导游,运用“地图导入法”
教学苏教版二上《识字6》,可以这样导入文本:“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下面老师要象征性地邀请同学们去祖国各地旅游,想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让学生在自由读书中发现“塞北”“江南”“海岛”“高原”这四个地域(相机在黑板上粘贴中国地图轮廓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并把词语卡片贴在相应位置。以此来导入文本,既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四个地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又使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六、 设疑问,运用“悬念导入法”
教学《狼和鹿》一文时,在揭示课题后,课件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让学生感知“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和“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两句话,进而引导学生质疑其中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这环节既新奇又实用,引导学生准确走进了文本,又总体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 牵旧知,运用“借题导入法”
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针对这篇课文和
《咏华山》同属“文包诗”的特点,课前先引导学生纲要式地回顾《咏华山》的内容概要和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学习《咏华山》的方法来学习《母亲的恩情》,既复习了原有知识和方法,又使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上举一反三、有效地学习,更巩固了学法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八、 拓背景,运用“简介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学生学习一些名篇或历史名人事迹的文章造成了困难。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经常从介绍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突破疑难问题助一臂之力。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要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读课文,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懂得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之伟大,更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他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教育局教研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