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黄 珍 王红光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黄 珍 王红光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实践的、价值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把握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本国实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把握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民主体;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以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作了创新性的解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田心铭指出,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1]。虽然马克思在其著述中并未直接提出“人民主体”这个概念,但其整个理论体系和思想本质却始终与“人民主体”思想挂钩。
(一)人民是历史主体
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马克思的群众史观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彻底颠覆了之前在社会历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唯心史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的主观意志或人以外的神秘力量。旧唯物主义尽管在自然观上坚持物质第一的观点,但在历史观上却始终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社会历史。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恢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本来面目。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从“量”上看,主体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
(二)人民是实践主体
人民是历史主体,但历史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求,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因此,人民还是实践的主体。首先,人民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在历史领域从事物质生产的是普通劳动群众。广大劳动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其次,人民是精神生产的主体。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的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前提和设施;另一方面,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最后,人民是决定社会变革的力量。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来完成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行动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助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三)人民是价值主体
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创造了价值。人是价值主体,意味着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应该把人当作最终目的来看待,而不是把人当成工具来使用,也就是说,一切人类活动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自身,为了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剥削压迫被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自己的潜质、天赋和才能。马克思特别强调,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发展从覆盖范围来看是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不是少部分人的发展,是真正的人的发展,即全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实现人民解放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首先,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想问题做工作,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亦或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等问题,都始终把人民利益的满足置于最高地位。其次,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改革开放的许多新思路都是群众集体发挥聪明才智的产物。最后,十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强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忽视对人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要重视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
江泽民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对构建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及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执政为民。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3]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其次要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江泽民认为,真正做到紧密联系群众,就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最后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胡锦涛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科学发展观上。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围绕我国实现怎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首先,实现人民利益是发展的出发点。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出发点都是人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利益、提升人的价值。其次,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重视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认为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力量源泉。最后,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社会公平,必须确保发展的成果由每一个个体共同享有。
十八大以来,***同志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等重要内容。
(一)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用质朴的语言,彰显了他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表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立志为群众服务的决心,体现了其强烈的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怀。此后,***同志不断践行人民主体的执政理念。无论是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努力实现,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奋力落实,亦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力贯彻,都彰显了***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希望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这一重大命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坚持这一发展思想,要求必须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检验党的工作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要标准是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实现,人民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人民生活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要倾听群众声音,响应群众期待。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三)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对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可追溯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此后,他又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作为引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一面旗帜,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一方面,中国梦本质内涵的人民性。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梦。只有由每一个普通个体所组成的人民的梦想真正实现,中国梦才有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中国梦实现路径的人民性。劳动是获得财富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源泉,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亿万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田心铭.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首要的基本要求?[J].红旗文稿,2012,(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J].人民论坛,2012,(33).
[责任编辑:熊文瑾]
黄珍(1993—),女,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江西赣州341000)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资金项目“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梦的实现研究”(YC2016-S39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