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4-05-04

王锦纯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即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以及劳动精神的锻造,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劳动技能的专业性,而是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培养目的。

劳动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联结桥”和“五育”并举的有效路径——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结合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主动适应新课标,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把劳动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社会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性劳动有效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一、多方联动为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家长、学校、社会都要明确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摒弃“家务活家长全部包办”“孩子好好读书就行”的思想,让家庭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和常态课堂。学校要配齐劳动课教师,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尽量让劳动课程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懂得通过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

建立劳动教育监测、督导及评价制度。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检查督导劳动课教学开展情况、教师配置情况,定期监测学生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劳动品德的培养等落实情况。配套形成一整套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评价伴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成长档案,与评优评先、升学就业相挂钩。

营造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出台政策引导扶持社会各行各业支持劳动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资源,开设劳动实践基地并向学生开放,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高新科技公司、工厂车间、农林渔业场所、商店、福利院养老院、道路交通场所等实践体验劳动。借助本地区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及设备设施,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及资源暂时不足的情况,尽快在各类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

二、四大课堂为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主要阵地

强化“基本”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课程三大板块内容十组任务群,按照不同学段并结合地方文化、地域特色、地方产业,有机整合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有课程、有学案、有课堂、有评价地开足中小学劳动教育课,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

优化“校园”课堂,不断整合创设校园环境的日常劳动教育功能。合理利用学校活动场地、花圃、图书馆、教室、功能室等,将学生劳动任务和日常值日、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进行整合,让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组成兴趣小组和小社团。因校因地因师因生制宜开展传统农业或新型农业劳动、手工艺术制作或创作、人工智能、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实践探索活动,不断优化创新校园劳动教育课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多宣传设置诸如劳模事迹、劳动之美、人类劳动史、人类劳动工具史、人类科技史、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科技引领生活等主题的专题栏目,引导学生祟尚劳动,强化学生劳動意识,厚植学生劳动情怀。

常态化“家庭”课堂,切实让家庭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课堂。学校要树立典型榜样,鼓励不同学段的学生自觉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创建数字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家庭劳动和生活技能、生存技能提升情况。

活化“综合”课堂,打造“德育+”“知识+”“科技+”“创新+”“育美+”“强体+”等劳动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定期或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科普基地、农科所、高新科技公司、工厂等参观并进行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四个融合让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开花结果

与义务教育所有学科教学融合,以劳树德。各学科教学要充分挖掘自身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社会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的实际有效结合,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分解细化到学科教学目标中,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劳则思,思则善”,学科教学还要注重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亲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尝试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和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价值和劳动艰辛,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与义务教育各学科知识融合,以劳增智。探索开发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学科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劳动问题的课程,并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探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实践、动手能力对教育起重要作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劳动教育与智育是如此同步而又相辅相成。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本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很难一下子就能理解掌握。如果以实践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对事物的抽象性关系和联系的思考,发展到对事物的直观性关系和发展变化的思考,这个过程就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习,如果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亲自实验来理解理论知识,那么学生通过双手劳动手脑并用、手脑结合的实践操作劳动过程,既锻炼了动手能力、显示了个人的才能,又对亲自实验得出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劳动是开发学习困难孩子智力的手段之一。他认为劳动和劳动中的创造对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能力起重大作用。确实,人类最初的教育就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人类就是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知识,然后又以新的经验知识服务劳动,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与传统体力劳动融合,以劳强体。劳动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卫生劳动、植树护绿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劳动基地劳动等劳动,锻炼身体、磨炼意志,达到了以劳强体的目的。

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融合,以劳育美。充分发挥地方传统工农业、手工业劳动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融合新兴科技产业,创设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如参观高端、新型、顶尖科技公司和工厂,让学生尝试参与并创新劳动实践。又如学习“潮剧”演唱、潮汕美食制作、潮绣钩花、木雕、剪纸、捏泥、插花、手编等地域文化,让学生研究学习,加以创作。学生从中感受劳动之美、享受艺术之美、熏陶地方文化之美。热爱劳动本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达到了以劳育美的目的。

总之,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真正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