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英南 赵方勋
近年来,我国高中生具有心理障碍的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的焦虑、狂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不仅学校和家长非常紧张,社会也普遍关注。面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以往学校教育大都以消极心理学导向下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和减少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力求纠正和解决问题,却常常忽视学生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越来越意识到发掘学生积极心理,提升学生幸福感是疏导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于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笔者深入实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疏通心理障碍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阐释
在过去的50年,心理学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相对于传统心理学的关注疾病模式(心理障碍、愤怒、焦虑、抑郁、变态心理等人的弱点)而帮助人克服不足、避免焦虑、逃避痛苦而言,积极心理学则关注健康模式,如幸福、爱、韧性、感恩、美德、心理健康等人的优势,帮助人接纳自我、寻求意义、追求幸福。
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是指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有效手段,研究人类本身潜力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使个体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的内容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即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学,它常常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是对消极心理学倾向的一种反动。它与新时代学校培养人的宗旨高度一致,对于学校针对当今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生活幸福指数、减少学习压力、克服交际障碍等方面非常有效。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积极教育”。(其意义图式如下所示)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管理方案
1.训练积极思维习惯
从认知决定论视角来说,培养积极思维习惯策略主要是通过希望疗法、正念技巧,以目标驱动来促进高中生增强抗逆力,达到培养正向思维的方法。该疗法包括灌输希望和提升希望两个阶段,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希望,构建人生目标;然后帮助学生探索达标路径,并适时增强其达标动力,制定干预周期和主题,通过训练、反思与运用,提升被干预学生的希望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价值感。
心理抗逆力又称作“韧性”“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的心理技能并未受到过重压力损坏的心理发展现象。积极心理干预旨在增强学生的心理抗逆力,使其提高生活满意感和拥有宁静心境,在严重压力面前,能够调节适应或者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水平。
经常开展应对技法、头脑风暴、事件决策、思想重构和精神放松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激发上进动机、促进人际交往,减少焦虑。
2.培养幸福情感体验
幸福就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塞利格曼将人生幸福层级定义为三个,分别为幸福——愉悦的人生、幸福1.0——满意的人生、幸福2.0——蓬勃的人生,并提出幸福的要素有五个,分别为积极情绪、专注投入、意义、成就、人际关系。积极的情绪为人们提供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产力的机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更宽容的思考;人在注意力专注投入的情况下,会使行动与意识高度融合,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心流体验;意义常常驱动个体在人生探索过程中体验幸福;成就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基石。
据调查分析,当今高中生的幸福感在五个维度上(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我信心、生活充实感、幸福总分)都明显低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干预策略主要通过帮助高中生进行知足感恩、平静正念、志愿行动、亲近社会等训练,使学生产生一种感谢和喜悦的感受,最终产生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通过积极干预,将学生心理需要的注意力由他们没有得到的东西转移到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上,由不好的感觉转移到美好的感觉上,积聚起更好的欣赏他人意图以及自己如何受益于他人。在学生团体辅导或者个体咨询中,引导学生坚持记感恩日记、静心盘点和表达慈善行为等心理干预方法,对于他们拓展注意力、稳定情绪、整合思想、增加包容性和降低物质欲望、减少精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幸福感,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3.发展个体性格优势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教授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深入研究性格优势和个人幸福的关系。性格优势指的是个体内部动机自然生成的真实而充满活力的品格特质,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积极的认知、积极的行动、积极的情感和充满激情的亲和力。优势作为一种心理特质,稳定地存在于个体身上,并且个体在不同情景中都会显现这种特质,它能帮助自己和别人成长,使人生更美好。优势品格是社会普遍提倡的美德,这些美德有先天成分,但更多是靠后天的培养才能获得,具有适合于各种文化的普适性。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以新的方式发展个体已有的性格优势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基于性格优势的干预是一种个性化的干预,学校开展优势教育重在测量优势,了解学生拥有的优势状况,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使用优势提供条件。
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为学生提供支持网络,引导并鼓励他们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使用自己的优势。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优势的识别、应用已有优势发展目标优势、探索同学性格优势、访谈家人的性格优势等,有效增强学生的好奇心、锻炼学生社交技巧、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并提高学校活动的参与度。通过团体辅导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每周班会课表揚自己一次,每个月份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写赞词,由同学和老师共同书写学期末学生的操行评价等。
4.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的质量是一个关于日常生活幸福感的概念,是可以持续预测个体幸福2.0(蓬勃的人生)阶段幸福感的唯一要素。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的干预手段通过鼓励参与个体与其他个体积极地交流、互动、接纳,多进行有建设性的利他行为,减少否定的回应(回应中暗含否定和批评),来帮助参与者建立彼此之间的友谊,增加积极情绪,保持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质量,提高个体幸福感。
例如,团体辅导中设计的赞誉性便利贴和秘密的温馨善举,对于学校开展简短积极心理干预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开展心理干预的冷思考
1.积极干预要讲究文化的适用性
文化适用性是开展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参与个体有不同的心理个性,对幸福的认知也必然受到生存环境文化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必然导致正念取向的差异,如西方强调独立,东方强调依存。本土化的程度必然决定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2.积极干预要讲究目标的科学性
在积极的心理干预过程中,科学做好人生规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参与个体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更能激发其幸福感。目标制定不够科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参与个体的精神投入。干预策略需要参考已有的实证研究,包括干预的目标和改变的方法。开展心理干预需引导高中生科学正确地认识干预目标和方法,帮助他们在练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3.积极干预要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积极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参与个体的积极情绪,但这需要明确,积极干预并不能否定消极情绪,开展干预首先需要参与者持接纳的态度,进而将其注意力更多投入到积极性格优势和积极事件上。干预策略在于参与者对目标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在于参与者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使参与者失去兴趣的干预实践都会影响积极情绪的适度提升,也就不利于积极干预策略有效性最大化。
目前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针对高中生采用的有效积极心理干预办法,通常都是通过激发学生希望、规划近远期人生目标、强化心理抗逆力,从而训练积极思维习惯;教会学生学会感恩自然和感恩他人、社会,练习平静正念的积极情感体验技巧;发展学生的性格优势,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积极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体验专注投入、阳光快乐、充实有意义的生活,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减少负向情绪和思想。
当然,文化在心理干预中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在开展积极心理干预时不能忽略个体的文化差异;积极心理干預是在接受消极情况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个体不可能完全地避免消极体验,因此培养积极情绪不能一味否定消极情绪。只有充分发挥参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干预策略有效性的最大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