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明坚
心法式主题班会,是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自我建构心理原理,运用心理技术设计和实施班会,让班会课经历走进和引导学生心灵的过程,从知、情、意、行等心理元素上引领学生品德发展的班会课模式。心法式班会注重德育与心育融合,坚持体验式的价值成长,关注明理中的心理认同,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自我建构。心法式班会单节课程微观研究趋于完善,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化建设宏观探究和实践也初见成效,但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课程体系,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如何开发更有意义的课程资源,仍需探究完善。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特征趋向稳定,情感渐丰,自我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这是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实践基础。在课程化建设方面,“泰勒原理”是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以“泰勒原理”为理论依据搭建探究和实践的骨架,从目标、主题、内容、评价和资源开发五大板块开展探究和实践。
一、基于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搭建课程目标框架
“经过高中三年心法式班会课程教育,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是课程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回答好这个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搭建高中班会课程目标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先研究高中阶段心法式班会课程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十八个基本要点的关联程度,然后搭建课程目标框架。关联程度的判断依据是学校高中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心法式班会的理论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存在强关联的基本要点有8个: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问题解决;存在中关联则有4个:审美情趣、信息意识、国际理解、劳动意识。这两种关联的基本要点集中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方面,具体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四大素养。
据此,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目标框架以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方面为一级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四大素养为二级目标,而更具体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问题解决、审美情趣、信息意识、国际理解、劳动意识共12个基本要点为三级目标。
在以上课程目标大框架下,我们还要把三级目标细化和具体化,拆分到高中三个年级,形成系列化、层次化和上升性的目标,实现各年级目标的垂直贯通和相互呼应。当每个目标落实到单节班会课或者单个主题时,我们还要依据心法式班会通过“知、情、意、行等心理元素引领学生品德发展”的实施规律,确定知、情、意、行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某一目标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二、根据高中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科学构建课程主题结构
主题结构影响目标实现。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主题结构科学合理,才能发挥心法式班会的整体育人功能。在单节班会上,心法式班会按照每一节班会的设计结构和逻辑思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设计班会主题,极具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但从学校整体课程化建设角度看,这样的课程主题设计缺乏计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结构化,往往会顾此失彼。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每个学生的发展条件也具差异性。这些都要求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要统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会主题结构。
因此,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学科,搭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并根据关联程度的强弱适当调整高中每个年级的主题结构;选修课程则参照单节心法式班会的主题设计逻辑,满足高中学生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发展需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主题结构模式有助于实现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生成规律,合理创建课程内容阶梯
思想品质的生成非常复杂,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内部心理要素与教育环境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知、情、意、行”心理要素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功能和作用既有区别又有关联。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是思想品质生成的先决条件;情感源于认识,是思想品质发展的强大动力;顽强的意志,来自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是认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关键环节和持久力量;行动是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认识、情感和意志共同作用的外在表现,又反过来作用于認识、情感和意志。人的思想品质生成过程总是从知开始,最后到行,发展中辅之以情感、意志,最终形成品质。
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内容的创设应遵循学生思想品质生成发展的规律,立足整体目标,以不同的课程目标分类,分别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内容。同一系列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创建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内容。
比如,“国家认同”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高一“我的中国心”、高二“我的中国情”、高三“我的中国行”三个内容系列,分别侧重“知”“情和意”“行”。“我的中国心”具体内容涉及国情、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目标指向中国国民身份和中国国家的认同;“我的中国情”具体内容安排是在国家横向对比中感受祖国各方面的优越性,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增强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提升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我的中国行”以实践内容为主,在不同的真实情景中,启发学生自觉地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地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着眼课程建设的改进和完善,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程评价体系从课程开发、课堂实施、育人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目的是更好地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优化各个环节,更好达成育人目标。鉴于德育的复杂性和班会课程的多样性,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课程开发方面,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主题和内容三个板块设计课程开发评价表;课堂实施方面,定期进行问卷调査、听课指导、对话交流等方式的评价,问卷调査由学生填写,对话交流应用于家长与老师、学校部门与老师之间;育人效果方面,我们创设“学生思想品质成长档案袋”,用于记录学生有关高中心法式班会课的成长材料,包括高中三年参与的主题班会的规划书、目标书、每节班会课育人效果反馈表、每学期最深刻的班会课的成长记录、有关班会课感受感悟的书面材料、参与班会课的照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记录中感悟,在对比中成长,在积累中助力完善课程建设。
五、激发高中学生积极性,共同开发独特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心法式班会是“体验式”的“走心”德育,我们让高中学生成为班会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中体验,在体验中走心。
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自身的班会课程资源。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就“劳动意识”来说,农村学生耕田种地的劳动经历、对农作物的认识和实践阅历就是班会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甚至可以把班会课堂搬到田地间,进行现场的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增强城市学生的体验感,也能极大地增强农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引导学生共同开发学校的班会课程资源。学校的资源和软硬件设施是为教育服务的,相比于教师,学生开发的学校资源,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教师一般会开发红色人物的主要贡献、主要事迹、典型著作、先进思想理论等总结性的资源,但学生开发会集中在照片、真实录音和视频、成长历程等第一手材料资源。
引导学生共同开发网络的班会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共享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多,通过网络挖掘、收集和开发课程资源变得更为容易。比如,开发“国家认同”相关课程资源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中国共产党长征”的相关资料,然后整合资料还原“长征”情景,一起重走“长征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