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研”在点上,方能“寻”出精彩

时间:2024-05-04

邓红清

支教工作是教师跳出舒适圈、接受挑战的起点,激励师者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研学寻宝活动源于笔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兴趣。从深圳到陆河县河田镇城北小学支教,笔者发现陆河人天天喝擂茶,后来与其他教师交流,发现陆河美食不仅有擂茶,还有青梅、米程等等,在了解美食时,发现了美景,也发现了非遗文化。陆河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因为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学生基本上过着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给他们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了探索陆河的非遗文化,笔者利用这次支教机会,展开研学寻宝活动。

改革的教育,提倡“校内课堂+校外研学”的学习方式。“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研学教育该如何开展?这需要遵循学情,关注地域环境、文化,找到适合的研点,顺点而研,方能“研”得有效,“寻”出精彩。下面,以“陆河研学寻宝记”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谈一谈。

一、关注差异,确定研学形式

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均不同,在研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学形式,帮助他们增长才干,发展个性。“陆河研学寻宝记”融合多学科知识,在组织活动时,选择合适的研学形式尤为重要。活动前,教师积极倡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手段的“六人双任务”的研学寻宝模式。根据学生表现,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学生均能很快融入小组,徜徉在研学寻宝的世界里。

二、熟悉研点,提供寻宝方向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作为一个从深圳远道而来的支教者,面对陌生的地域民俗文化,到哪里去研学,此处有何珍宝可寻?于是,我们组织了教师研学小组,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上网搜集、调查访谈,还利用周末分组选择研点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了上护镇洋岭梯田、南万镇南天湖、红锥林公园、螺溪镇白水寨瀑布等十多个景点,参观了新田镇激石溪烈士纪念园等陆河红色基地。为了开展高质量研学寻宝活动,教师研学小组根据学生兴趣点,各研学点的环境及密集情况,对研学路线的安全性、就近性进行规划,确定了研学寻宝线路。

教师在“赏自然之美”阶段,对沿线各研学点的地域、植物、动物等进行梳理,为学生推荐“陆河八景”研学寻宝方向。以下列举几例:

1.南万镇的神象山海拔653.1米,造型酷似一头把长鼻子伸向南天湖的大象,山峦叠翠,湖水碧绿如镜。寻宝推荐是旧报纸馆和陆河黄酒。

2.螺溪镇南和村的白水寨瀑布,瀑布飞流直下,落差近200米,奔腾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风景如画。寻宝推荐为瀑布来历和名石。

3.东坑镇的共光梅园,位于东坑镇共光管理区,种植青梅上万亩,是广东省最大的梅园,梅花每年1月中旬绽放,花期在兩三周左右。寻宝推荐为青梅。

4.县城老区吉康街的商贤家庙革命遗址彭氏宗祠,用于纪念彭祖而建,属于市级保护重点单位。祠内雕龙画凤,收藏了众多名家真迹,艺术品味极高,文化气氛浓厚。寻宝推荐为雕刻和名家真迹。

还有洋岭梯田、螺河两岸、火山嶂、红锥林等。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

三、创新模式,提高研学质量

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研学小组也采用了“研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陆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如,教师在第二阶段——“寻中实践”阶段,从四个方面创新了研学模式。从四个研学目标出发,设计活动内容、活动模式、活动形式和预期成果形式。

1.赏自然之美,运用“研学+寻宝”模式,以了解美景、选定研点和实地考察、探寻真宝为活动内容。通过巧手拍美照、妙笔记美景、慧心绘美图的活动形式完成研学和寻宝。预期成果形式为美照、美文、美画(团扇)和寻宝印记。

2. 品美味之趣,运用“研学+创作”模式,制作美食思维导图、尝试改良美味擂茶、体验制作陆河米程、编唱客家美食民歌等,通过交流讨论、实地体验、作品创作,形成思维导图、微视频和研究报告等预期成果。

3. 探人文之秘,运用“研学+展演”模式,探究高景的“前世今生”,参加非遗高景巡演和参加非遗醒狮展演等,通过实地参观、作品创作、参加展演,形成非遗讲解微视频和手抄报等预期成果。

4. 承红色之魂,运用“研学+剧本杀”模式,参观红色基地、采访党员先锋、讲述红色故事、红色经典编成“剧本杀”,通过实地参观、作品创作、参加展演,形成研究报告、采访微视频、红色故事征文等预期成果。

这四种新型的研学模式,引领学生开展一场沉浸式研学寻宝探秘之旅,让学生对陆河本土资源、本地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四、多元评价,激励寻得精彩

研学,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该关注差异性原则,应侧重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是多元的,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成果阶段评价,既有学生自评、组内同学互评,也有研学导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在“探人文之秘”阶段,探究非遗——河田高景的“前世今生”时,教师认为难度较大,于是前往文化局找负责人,在他们的帮助下,顺利举办了一次“河田高景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高景,了解其“高、险、巧”的艺术特点,认识景床、景梗、景物,真正解决学生研学中的需求。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积极上网搜集河田高景的资料,撰写独具特色的河田高景的导游词,录制的导游词微视频表达清晰、有条理且能让人了解其起源,手抄报画面颜色搭配和谐、美观,构图力求逼真、有创意等。评价体系分别从自评、组评和师评三个层面展开,用五颗星代表最优等级。

多元丰富的星级评价,深受学生喜欢,激发了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热情。在河田高景的“前世今生”的成果展示会上,学生踊跃发言,对“河田高景”的历史起源、艺术特点、组成、文化价值侃侃而谈,还有学生提出“河田高景”的传承现状。尤其是手抄报展示,景旦——小童画得惟妙惟肖,服装、饰品的颜色搭配也很适宜,赢得不少同学的喝彩声。

在研学活动时,只要教师拥有“丰实”的底气,能智慧转身,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厚重知识去点拨学生、合理地引导学生,学生的研学就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的、高效的探究,研学活动就会充满活力,变得灵动而精彩。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周洁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