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韦英哲
***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提高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不断推动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广东省教育厅与21个地市都签订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书,要求各地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集中财力资源,狠抓推动落实,确保让任务书变成成绩单。
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当前又面临怎样的新形势、新挑战?将如何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
優先发展: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
《广东教育》: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怎么理解“高质量”这个关键词?
李璧亮:我省基础教育体量大、战线长、投入多、不平衡,涉及2000多万师生,几乎关系到所有家庭。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通过“改薄”“创强”“推现”一系列行动和举措,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成绩来之不易。这说明基础教育虽然体量大、推进难,但也是能变、可变、在变的。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跟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还有差距,也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水平不相匹配。
“高质量”是个发展的概念,可从五个维度衡量:一是教育的规模和普及情况,二是办学基本条件和保障水平,三是教育公平和发展均衡程度,四是办学质量和水平,五是治理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实现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侧延伸,从学前到高中实现全面普及,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其中。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通过实行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等措施,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有大幅改善,教育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均衡度明显提高。基础教育是非竞争性的,更多谈的是公平和均衡,要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和幼儿园,保证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要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要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持续改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
育人质量全面提升。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推动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确保“新高考”平稳落地,深入推进中考改革。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素养评价系统。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并积极开展监测结果应用。
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要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强力推进“双减”,上下联动、家校协同,整顿治理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要加强招生入学管理。要加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
《广东教育》:广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主要举措?
李璧亮: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在财政收支紧平衡情况下,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连续4年实现“两个只增不减”。2021年,全省基础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751.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9%。
二是完善基础教育发展政策体系。近年来,省里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去年,我们进行基础教育大调研,全面分析全省基础教育现状、问题、短板,由此形成调研报告,并推动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实施工作举措。比如,围绕“减负提质”全面抓好“双减”工作,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规范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和科学保教示范工程,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巩固公办民办同招政策,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和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指导,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推进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行动,加强招生入学管理,深入开展普通高中违规招生行为治理,推动普通高中“双新双示范”建设和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等等。
《广东教育》:面向“十四五”,广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县域高中、特殊教育将有哪些重大谋划?
李璧亮:结合我省实际,我们编制实施《广东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实施方案》《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广东省乡村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健全政策体系,并做好文件解读、任务部署和指导工作。
一是巩固提升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和薄弱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街道等建设公办幼儿园,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
二是继续深入实施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努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以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初中为重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三是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促进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四是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按照拓展、融合、提升、保障总体思路,大力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构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残疾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推动资源教室、资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推进区域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示范培育项目推广应用。
六是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遴选不少于100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教育集团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
坚定步调:敢啃深化改革“硬骨头”
《广东教育》:进入新时代,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相呼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大、步调更坚定。广东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璧亮: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综合改革增活力、添动力。
一是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贯彻落实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编制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区实施方案,组织各地制定实施,减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坡度。
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学习方式变革,推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组织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组织名校、名师开发小学阶段学科的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
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现代化标杆学校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标杆项目,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落实好全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和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建设工作。
四是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项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五是推进集团化办学。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我省推动开展集团化办学工作,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通过优质学校设立分校区、委托管理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划归优质学校管理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彰显集团化办学优势,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省已成立400多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
六是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强化政策支撑,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省级培训。推动各地各校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指导各地各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幫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广东教育》:教育综合改革是大事、难事,教育评价改革更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广东如何建立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
李璧亮:去年,我们成功创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接下来要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和共同助力改革的新格局。
我们将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点,实施学校评价改革;以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为重点,实施教师评价改革;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重点,实施学生评价改革;以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为重点,实施用人评价改革。此外,我省将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把有关要求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推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制度化、常态化。
广东“新高考”平稳落地,政策平稳过渡,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深化,增强了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增加了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逐步打破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中考改革,广州、深圳等6市已经开展了中考改革试点,其他地市也已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制订学校体育美育评价改革措施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出台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在全省普通高中和初中学校推广应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补齐短板:解决均衡发展大难题
《广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广东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李璧亮:我们提出两个目标,一个是“十四五”期间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教师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不合理工作负担进一步减轻,全社会基本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另一个是15年的中长期目标——到2035年,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发展体系,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稳居国内先进地区行列。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目标之下,主要围绕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高水平教研队伍、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实施广东省“新强师工程”。
我们要求各地不仅要落实责任主体,还要加强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和督查检查。2021—2025年省级财政每年在教育发展专项中安排“新强师工程”资金,用于保障省级项目实施。省将加强对各级政府、学校、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实施“新强师工程”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成效。
《广东教育》: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广东如何加强教师培训,从而为全省基础教育强基固本、夯實根基?
李璧亮:近年来,我省出台《广东省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广东省“新强师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标准、专家智库、质量监测、平台机构、项目体系、对口帮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搭建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四梁八柱”,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培训的新态势,为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保障。
一是问题导向,促进教师培训治理体系现代化。教师培训长期存在专业内涵不足、效率低下、教师参与意愿低等痼疾,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教师培训机构与教师培训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与监测为抓手破解难题,为教师持续近40年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二是精准施训,打造“五位一体”教师培训新格局。我们率先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科学布局全省教师培训资源,打造省、市、县、校、工作室“五位一体”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格局,实现“统筹规划、分层分类、分科分段、精准施训”。
三是团组扶持,推动全省各地教师培训走向高质量。省教育厅统一部署,珠三角地区地市(区县)、省内高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地市(区县),构建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帮扶地围绕培养优秀中小学校校长和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等,对受援地开展“输血”“造血”的帮扶。
《广东教育》:“十四五”期间,将如何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
李璧亮:我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弱项在教师队伍。推动珠三角地区、高等学校、教研机构支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是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高效途径。
我们建立健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含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的欠发达县)的县城和乡镇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为重点帮扶对象,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员的教研科研能力为核心,全面整合珠三角市、县、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和各高等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力争用3轮帮扶周期,每轮5年,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减负提质: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
《广东教育》:“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去年实施“双减”政策后,广东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璧亮:实施“双减”政策后,教育理念回归了,教育生态得到重塑,创新了教育治理。
一是聚焦课堂主阵地,实现有质量的“减负”。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学生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
二是聚焦校内课后服务,实现有托底的“减负”。我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双覆盖”。
三是聚焦校外培训治理,实现回归育人的“减负”。去年实施“双减”政策后,省教育厅加强培训机构集中治理工作,开展了多次全省规模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做好分类鉴定工作,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我省校外培训治理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聚焦家校社协同,实现多方位的“减负”。“双减”不仅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更是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后,学生家长责任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明显提升,教育观和成才观逐步改善,形成了全社会、各领域共同支持“双减”政策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广东教育》:去年广东校外培训治理年度任务如期完成,今年还将有哪些举措?
李璧亮:2022年,我省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持续用力,巩固成果。
首先,要更深入落实“双减”专门协调机制,协调体育、科技、文旅等部门,推动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监管办法,明确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责分工,完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协调机制。
其次,要落实校外培训党建工作、教材管理、从业人员、资金监管等相关政策要求,加强校外培训执法,实现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处罚全闭环管理,持续整治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要围绕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同时,规范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各类社会竞赛活动,增强对风险机构的化解处置力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营造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
《广东教育》: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落实“双减”工作?
李璧亮:我们将着重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塑基础教育良好生态方面下功夫,加强政策制度设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双减”工作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上水平,切切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步前进:迈上优质均衡新台阶
《广东教育》: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可谓“重大政策多、重大事件多、重要变化多”,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双减”落地……给基础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回顾2019年全省教育大会以来,广东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李璧亮:梳理近几年的工作,我省基础教育大踏步前进,迈出坚实步伐。
促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我省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1年连续两年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入民生实事之首,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一是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有效扩大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性学位供给,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就近入读普惠园的需求。二是推进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立项培育135项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在实践中通过“梳理—学习—研究—开发—试点—培育—选用”的工作模式开展课程资源研发共建;成立2个国家级“安吉游戏”实验区,46个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立教育部门、教科研机构和高校、幼儿园联合开展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通过优质示范项目辐射带动全省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三是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和素质。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政策,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深化幼儿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强师工程”,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幼儿园教师、园长培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公办学位不断增加。2021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41万个。二是随迁子女在粤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目前我省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提高到85%以上,各县(市、区)均达到“两为主”要求,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三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我省已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四是全面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阶段性任务。五是深入推进“改薄提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寄宿制条件,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稳步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努力补齐义务教育发展短板,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六是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精准施策,加大劝返力度,确保应返尽返。目前,全省疑似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一是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9—2021年,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实际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民群众就读普通高中的愿望不断得到满足。二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地高中学位资源进一步扩大,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在1%以内,薄弱普通高中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完善,经费投入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结构性缺额问题得到缓解,满足了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国家和省级示范区示范校引领辐射作用显著;学生选课走班制度全面推行,学生发展指导机制更加完善,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省级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应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全力补短板、强弱项,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天接着一天干,奋力推动全省教育工作实现量质齐升的新跨越。
数读
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初步统计为37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7.56%。全省基础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751.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9%,其中,学前教育238.58亿元、义务教育2042.87亿元、普通高中448.65亿元,分别增长15.68%、4.92%、15.63%。(注:以上数据按照隶属关系统计,不包含中央直属院校)
数读
当前我省100%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普遍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
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宽带接入率超100M达100%,普通课室多媒体配备率超98.3%。
目前,全省已成立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400多个,覆盖三分之一以上城乡学校。其中,71个教育集团已被确立为首批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省级培训,遴选首批5个省级示范区和40所省级示范校,强化优质资源培育和示范引领。
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确定省内9个试点地区、39所试点校、293个试点项目先行先试。
数读
在2021年新一轮中小学“三名”工作室入室学员遴选时,通过名额倾斜預计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养超过3000名骨干教师、校(园)长、班主任。 广东省已完成四轮共1351个省级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在全省分别遴选200所、80所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示范培育学校。
全省原有学科类线下培训机构7630家,学科类线上培训机构50家。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省学科类线下、线上培训机构压减率分别达96%和86%,全省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备改审”、资金监管比例全部达到100%。
根据教育部“双减”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我省共有801万名家长及学生参与了问卷填写,其中94.9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94.72%的学生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数读
学前教育: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5080”普惠目标,2021年全省新增公办学位28.84万个,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位42.51万个。全省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达99.92%,建成规范化村级幼儿园的行政村比例达97.80%。
义务教育:2021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学校83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1万个。全省累计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近56亿元,累计完成改造达标建设学校总数为1837所,累计完成改造达标寄宿学位132万个。累计新增寄宿制学位398042个。全省通过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累计减少教学点570个。
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9—2021年招生人数分别为63.94万人、67.18万人、70.52万人。2021年,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增加41所,新增6.07万个公办学位,56人以上大班额从2017年的10.71%下降至0.75%,毛入学率达到97.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