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4-04-23

邹静+熊国红+卓贞玉

[提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上缺乏相应的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需要从提高高校“双师型”人才引进培养认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创新政府、企业和高校多元合作机制、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培育机制

[作者简介]邹 静(1984—),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经营与跨国管理、国际结算;熊国红(1968—),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实验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卓贞玉(1996—),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4YD020)

一、前言

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寻求转型,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和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安徽省通过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实现了师资和硬件方面的共享;2014年江西省教育厅选择省内部分骨干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试点工作,设立“职教本科合作实验班”共享高职良好的实践设备和本科良好的师资队伍;2015年教育厅《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部分普通高校转型的方向和任务。然而,我国很多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平均比例不到20%,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中,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政策导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成功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学历是高校人才招聘的首选,缺乏对行业从业经验的重视

目前国内高校各类排名榜单层出不穷,具体排名的指标体系虽各不相同,但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就业情况和学科发展均是重要考量指标。排名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发展,因此以科研成果和学历为导向的招聘是高校人才引进的基本原则。2015年以来,各省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发展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甄选部分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试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建设上进行改革。但在人才引进上,双师型人才引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笔者整理了7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2015年或2016年的人才招聘计划发现(如下表1),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是各高校招聘的基本门槛,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较少提及,只有湖南信息学院在人才引进中提到优先录用“双师型人才”,沈阳工程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也将行业从业经验和执业资格作为人才引进条件,总体上更强调高学历和科研成果。因此双师型人才培育机制在人才引进环节先天缺失行业从业经验。

(二)在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考评上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多以科研为主,教学以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为基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定级、评优评先等各方面优先考虑科研业绩,教学业绩所占比例有限。[2]以江西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管学院为例,在2015年该校岗位定级评定管理办法中,无论是教授、副教授还是讲师的定级评定,都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项目数、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是否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或科研成果奖三类作为计分大项,三项均有成果的记300分基础分,然后再以项目数、教学年限、论文篇数计小分,以科研业绩作为晋级标准。国内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均定位为教学科研型,虽然计划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情况将教师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以及教学型三类,但相关文件和细则迟迟未出台,教学型、“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办法更是遥遥无期,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也缺乏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激励。

(三)教师知识获得渠道以书本和教育培训为主,缺乏“双师型”培育机制

高校教师大多硕博毕业后直接去高校任教,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案例的积累,因此在实践课程的生动性很难提升。虽然教师通过参加专题讨论会、学术年会、专业学习班等各种短期活动了解前沿理论和研究方向,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但是参加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占比偏少,尤其是缺乏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活动。[3]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试点高校通常会提高实践课程在新版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但是授课教师的实践知识大多体现在对实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知识结构体系上,对实际业务中的各种问题并无涉猎,针对性案例搜寻难度比较大,知识更新有时会滞后于行业最新发展,难以达到“双师型”的教学目的。

三、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建议

(一)放宽引进“双师型”教师门槛,提高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一是修订完善人才引进办法,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的比例,降低高学历门槛和科研能力要求,重视人才引进的职业资格认证和丰富的行業从业经验。学科建设急需的“双师型”人才,可参照同年度学校引进博士研究生相关政策和待遇,以吸引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在当地知名企业招聘部分具备资质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授课,以更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对现有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队伍进行规划,引导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制定培育机制,落实培养专项经费,出台职业晋升和考核的相关文件,为“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政策保证[4];最后在校内积极营造“双师型”教师培育文化,如举行专项实践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对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和校外培训等方面向实验实训类倾斜等。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借助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目前,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以建立实训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为主,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教学见习、合作经营实训基地、企业家进校园报告、订单式培养等,在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培养“聘来急用”型人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覆盖面有限。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率是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关键。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方面,各地方高校亟需将教师“挂职锻炼”作为重要合作模式提上日程,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共享对方资源:高校在借助企业搭建学生的实习实训平台时可以委派部分教师去企业进行“技能充电”,由企业为老师举办各类实践培训和实务操作课程,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为相关员工提供专业培训,提高员工前沿理论水平,使得校企“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机制实现多元化。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各类实务,既能帮助企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也有利于教师积累各种实务案例,为后续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和解决实务的方式方法,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有效途径。沈阳城市学院会计学院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搭建校企桥梁,与企业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利用寒假和暑假的机会委派所有专业教师去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技能充电”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务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为进一步促进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高职高专对“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的探索相对较早,而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标准并不明确,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本科院校教师设置主要包括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不少院校增设了教学型教师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在职称分类上很少专设“双师型”,缺乏对教师转型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出台相关的聘用、晋升、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晋升的关联机制,创新“双师型”教师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机制等,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湖北省部分高校在省内高校职称分类评审上,率先把社会服务与推广型作为教师分类的一种,部分高校还出台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办法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含义、素质能力要求和资格评定条件,将国家颁发的行业资质证书、5年以上企业工作年限、实训课程开设情况、主持实验室建设、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实践类技能竞赛奖项等等作为主要评判条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措施上,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充分发挥学校已有资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平台等)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短期或中期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寻求政府支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目前,国内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机制和专门培养机构,高校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不仅仅要搭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也要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推进产学研结合,从而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的密切合作机制,以获得产业界、行业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无缝对接。一方面,高校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能接触到的企业面有限,很多都缺乏良好的合作基础,无法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要;另一方面,企业毕竟是逐利的,与高校的合作都是基于“双赢”,一旦高校能够给企业提供的资源达不到双赢的基础,企业会缺乏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的支持是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的催化剂。比如对于向高校提供教师学习及顶岗机会的企业,政府可以减免其税费或给予补助,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打通“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的通道;联合行业协会、高水平高校、大中型企业等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并尝试成立专门培养机构,完善培养制度等[5]。

(五)借鉴国外应用型院校培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先进经验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的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相关院校包括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社区学院等,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技术的积累、研发和传承。因此国内外高校在对师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有相同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上尤其注重实践能力、入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如美国高职院校、社区学院要求教师具备所授技术课程一年以上工作经验或相关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实际经验;德国职业学院的职教教师要求定期的進修、考核和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以及在企业中实践实习,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加拿大的高职教师主要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应用型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每3年教师必须返回到业界实践,或定期为业界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以防技术知识老化;日本有专门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建立了4年的长期课程和6个月的短期课程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而且日本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包括校内进修和校外进修,要一直延续到教师退休[6]。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先进经验在人才引进、建立专门的培育机构、继续教育培训方向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佛朝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职教论坛,2014,(34).

[2]董莉,车承军,党跃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

[4]宋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6).

[5]刘昌.胡卫委员: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ER/OL].http://edu.china.com.cn/2015-03/03/content_34934439.htm,2015-03-03.

[6]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朱晨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