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红色文化 走好绿色发展——江西省于都县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

时间:2024-04-23

□ 本刊记者 水 木 上官涛 于龙广 文/图

依托红色文化 走好绿色发展——江西省于都县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

□ 本刊记者水木上官涛于龙广文/图

于都县靖石乡屏山秋色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胜利不忘哪里来,红色源头记心窝。”在江西省于都县的长征广场上,迎着秋日金色的暖阳,“长征源”合唱团正在排练这首《红军渡长征源》,旋律悠扬,仿佛将人拉回那段跌宕起伏的红色岁月。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著名革命老区县,山川秀丽,具有非常厚重的古色、红色和绿色文化底蕴。1934年10月,八万六千人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就是在于都集结出发,夜渡于都河,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程。于都是当时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大后方,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同志离开于都踏上长征路时发出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八十二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于都这块红色土地。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于都列入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先行先试,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于都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如今,于都县大力发扬红色精神,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推进绿色发展,把旅游和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旖旎的风光特色与欣欣向荣的产业特色巧妙结合,相互辉映,带领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

在距离于都县城八公里的岭背镇金溪村,有一个鑫盛现代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以生态园为定位,充分整合农田、山林、果林、湿地、酒店等景观元素,形成“一带、四区、十三个景点”的空间布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独具特色,游客可以在这里游玩、采摘、垂钓、体验客家风情,感受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

于都县靖石乡屏山一景

以蔬菜种植为重点,以生态绿色为特色,以养殖、农家乐农庄为亮点,观光园带动了周边村庄200余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运营后预计年总产值达到1000万左右,示范园现有务工人员300余人,其中90%来自本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利用率,并为群众带来实惠。

园区内有一个“七星瓢虫农乐园”特别引人注意,负责人王国强今年27岁,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2014年年底,他回到家乡,通过政府提供的平台和契机办起了这个农乐园,共有65亩果园,30亩水上垂钓区,今年已经开始产生效益。王国强说:“能够在家里发展产业感觉很安定,而且还能提供给乡里乡亲一些就业的机会,一举两得。”据了解,农乐园解决了当地农户用工25人,其中有10人是贫困户。

“我在这里一个月能拿1800块钱工资,没想到到老了还可以按月拿工资。”63岁的陈淑英老人喜滋滋地说道。老人的家就在旁边的金溪村,老伴中风行动不便,无法再从事劳力,平常在果园的工作也很轻松,只需要在大棚里除草施肥,平时还有时间照顾家里,加上政府给的低保以及土地流转所得到的收益,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前两年在外打工的儿子还给两位老人新建了一幢楼房。

莫道无风景,风景自在人心。今年2月份,于都县靖石乡屏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屏山,是于都境内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达1312米,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磊而成,山腰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山顶是连绵起伏的5万亩江西第一大天然草场。屏山,把南方高山的雄姿与北国草原的风光融为一体,终日云锁雾绕,有极为罕见的天然盆景树带、古老神秘的原始森林。这里山清水秀、崖奇石美、潺潺溪流、行云流水,有屏山瀑布、屏山蛙趣、仙人下棋等奇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景区《七彩屏山记忆》大型实景晚会,恢宏述说着近百年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的悲壮历史和屏山人文故事,生动展示了奇特的客家婚俗文化,渔翁埠红军长征渡口也在静静诉说着那一段峥嵘岁月。

屏山旅游区负责人钟程华向记者介绍:“屏山旅游区是在屏山牧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屏山牧场创建于1996年,2001年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于都高山青草奶业有限公司,合属于都屏山牧场。随着奶业的发展,牧场内建起了仿欧式别墅、游泳池、生态停车场、会议中心等各种服务设施,屏山慢慢成了人们休闲观光及会议接待目的地,成了旅游度假区。公司也确定了奶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促进奶业的战略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旅游开发建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目前为止,奶业产值近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近6500万元,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56万人次,奶业和旅游业都进入了较快的发展轨道。”

为了解决企业与当地农民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民致富,屏山旅游区在2015年的提升规划建设中,创新开发模式,推行“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015年,屏山旅游区所在地的靖石乡黄沙村、任头村成立了屏山生态农业旅游合作社,并与于都高山青草奶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于都县多彩屏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旅游投资并开发运营。当地的农民通过奶牛养殖、在牧场务工和参与旅游开发,转眼十几年由全县最穷的村变成最富裕的村。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好的保护,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共羸局面。

钟北长现在是景区的保安,今年46岁,家里有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三个小孩都在上学,导致他无法再进城务工,目前在景区上班一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此外他还有六亩鱼塘,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家门口务工,生活也有保障。”保洁员李九凤是贫困户,丈夫双腿瘫痪,自己前些年也得了病,如今在景区上班一天只需要工作5到6个小时,不仅能拿到稳定的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

据了解,屏山生态旅游公司通过旅游项目开发、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带动周边黄沙村、任头村、靖樟村、田东村等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致富,4个村共有2559 户,13320人 ,其中贫困户575户,贫困人口2563人。公司用村林地开发旅游项目,每年公司给村林地分红3万余元。公司共饲养3000多头奶牛,其中,分散了近千头的奶牛到农户中,饲养农户有320户,草料种植1200亩,每头奶牛一年产奶收入可达1万元,其中扶持贫困户48户。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乳制品生产加工中,所需劳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当地群众,公司234名员工中有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上班的年劳务收入近3万元。于都县屏山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了帮助4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吸纳了69户特别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合作社股东比例的30%,由合作社直接配送1000元股金,作为合作社的股东每年参与股金分红。

于都县岭背镇金溪观光园养鸡场

于都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王九龙说:“屏山旅游扶贫模式是将景区与贫困户直接捆绑起来,直接帮扶黄沙、任头、靖樟、田东等4个村的贫困户151户,通过收购蔬菜、家禽等农副产品的方式,间接帮扶贫困户达到70%以上,同时,这4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风民风也有了极大的好转,成了全县人民羡慕的好地方。”

当地老百姓感叹地说:“家家都住新建房,户户有钱存银行,半数农户有车辆,日子过的喜洋洋。”

在众多的扶贫手段和形式中,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并未为世人所了解。许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仍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根本不能把旅游与扶贫联系起来,认为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于都创新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告诉我们,旅游和扶贫可以有机地结合。与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能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头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刘忠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