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4-04-23

□ 范国盛

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调查与思考

□ 范国盛

和贫困户一起摘辣椒

驻村扶贫近一年,感慨良多,收获良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住房、医疗、交通、教育、劳动等方面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在看到阳光的一面时,也要看到阳光背后的阴影。农村是中国的根本,正如总书记所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农村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给村里党员上“两学一做”专题党课

现在农村普遍进行了新农村改造,村内主要道路基本上实行了硬化,用农民的话说,和城里一样,下雨天出门也不用担心弄脏鞋。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基本上修建了公共活动中心,村民有自己的活动场地,有的地方是祠堂,有的地方是文化中心,有的地方是村图书馆,有的地方兼而有之。

一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指的是农村本身的广播电视网络,更指的是国家加大了农村的信息普查力度,农户信息普查、贫困、低保、社保、医保、计生、征兵、种粮补贴、农村各项事业保险、干群联系走访名单等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农村的各类信息得以逐渐汇总,构成大数据系统,这使得上层对农村基本情况更加把握到位,更有利于中央宏观领导和驾驭地方基层政权建设。

二是农村各项民生保障更加完善。目前涉及覆盖农村的各项民生保障主要有医保、社保、低保、五保、大病保险、危房改造、60岁以上老人生活津贴、种粮补贴、保险、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等各项农村福利事业。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村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基层政权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强了各个领域的腐败查处和监督力度,八项规定、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的大力宣传和推行,带来了党政、政风、作风的初步好转;农民权利主张、维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也倒逼基层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现在基层干部更有耐心俯下身来倾听老百姓诉求,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

存在的问题农村进一步留守化

在我所挂职的村,总人口3165人,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1200多人,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倾巢而出,留在村里的主要群体是老人、妇女、儿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8、61、99”部队。主要原因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吸纳劳动就业人口有限,农产品价格低,个人自有责任田有限,水田人均才0.9亩,荒地0.7亩,加上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加速了农民进城。

一是环境卫生仍然堪忧。随着化工产品使用量的提高,农村的环境卫生存在恶化的问题。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壤、水资源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以前水田里经常有泥鳅、黄鳝,现在基本上绝迹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生活垃圾的制造,废弃的旧衣物随处可见,田间地头常有随处丢放的农药瓶、塑料袋等,在一些偏远的角落,常有未经处理的成堆的垃圾。去年以来,全省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效果很好,但农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仍然需要一长段时间,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还需要各项综合配套条件的提升。

二是村民矛盾有复杂化的趋势。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盛行,农村原有的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一切问题都用金钱解决助长了物化主义,宽容、理解、和谐、尊重变得更加困难。农村利益的调整,农村个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村民之间的互相攀比,“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再加上一些网络媒体的助推,无事生事,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微小的事情扩大化,这使得农村各项矛盾更加错综复杂,调解调和难度增加。例如我村有两户村民是隔壁邻居,且是舅甥关系,但因为贫富差距、道路水管等问题,经常争吵,互不相让,矛盾不断升级。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不足。随着分田到户,山林、土地确权等各项政策的推行,村集体几无任何公产,也就几无任何集体收入。村集体现有的收入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每个村委会6.5万,但主要是用于村里6个村干部的工资和村委会支出。由于基层财政收入有限,村集体又无经济能力,面对村民的公益事业建设需求,力不从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矛盾,也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问题发生,乡村干部就像救火队,急匆匆奔赴各地,疲于应付。

四是农村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前农村各项费用的征收、劳役的征调、各种证明的开设、加强了乡村两级之间的联系,也是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抓手,提高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掌控能力。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减负、管治的放松,分山到户、土地确权等政策的推行,农民个人化、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许多农民主张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自私自利的想法趋于膨胀,乡村传统文化凝成的情感共同体在逐步消失,乡村伦理亲情淡漠,农民自由化程度过高,农村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策和建议农村改革要综合统筹、全盘考虑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举行的乡村改革建设之路就是政教养卫全方位一体式的通盘考虑,虽然他对中国社会的性质认识不一定正确,但他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来思考的路径却是正确的。现在的农村改革扶贫,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搭铁丝架子,放黑木耳

一是要加强农村的社会教育,培养农民的公德心。教育永远是改造社会、塑造社会、整合社会、凝聚社会的最有效手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必须良好有效的组织起来,并丰富起来,传统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固然能让农民激动一阵子,但长久的文化生活空白,缺乏引导,容易导致农民的心灵荒漠化。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培养文艺骨干、组织文艺团体、开展常态化文化活动,发挥村里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祠堂寺庙村委会等平台的作用,培养农民身心和谐,增强其公德心。

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打下良好发展基础。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村民在外读书、打工,看了世界,开了眼界,他们对农村也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要转变对农村普惠式、撒面糊式的补贴方式,这种补贴方式对于农村单户家庭实在是起不到很大作用,但全村聚集起来,则可以在不增加国家财政支出的前提下发挥更大作用。对于这类资金,要思考改变转移支付方式,集中起来办大事,但同时又必须加强此类资金的监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是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的经济基础。兴办公益事业,必须有集体经济收入,单靠国家计划审批拨款,周期漫长,不能及时满足群众眼前紧迫需要,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补上这个时间差。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参照各地方式,笔者认为把村民土地集中管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是一条可行的途径。随着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田地变多,这为集中管理创造了条件,只要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进行明确,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壮大集体经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农村集体经的壮大,夯实了党组织为民办事服务的经济基础,可以有效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范国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鄱阳县游城乡花桥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于龙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