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春龙
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学生往往只喜欢在“读”的形式上作了解,比如读准(关于字音)了,读顺(关于节奏)了,但并未读懂(关于文章内涵)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阅读的认真程度所致,他们往往觉得“读”到一定程度,就心中欣慰了,而懒于对更深层次挖掘;另一方面却是由于阅读方法局限所致,尽管他们有心要去挖掘深刻的文章内涵,却显得有心无力。于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深度理解文章内涵。
一、横纵深入,挖掘有效信息
一篇文章,不管是古文或现代文,诗歌或其他文体,既然作者有所言,便有其“所言”之理;多余冗杂的文辞会妨碍文章的表现,作者为文必然会为每一词一句负责、着想。故而,可以引导学生向文辞的横向及纵向深入挖掘文章的有效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先说如何横向深入去挖掘文章的信息。如文言文中常会出现句子成分省略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前后文意加以填充,使其意更加明白;而有时文章的叙述过于简洁,无法让人从语面上获得更多信息,就有必要根据相关内容进行联想,以读者的思考填充文辞留下的空白。
从文辞的横向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而从文辞的纵向深入能够体会文辞间携带的情感。先看一例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首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如果单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作简单了解,是远远不能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这时可以往文辞间的纵向思考:一词一句身上可能含有作者怎样的情感。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关键在于“独”字:天寒地冻时刻,作者为何要出行,并且是“独”自一人;于是想到:是作者有着与常人殊异的思想情趣?是作者夜不思寝,心头有事?总之,“独”人雪夜出行“不正常”,需要读者结合思考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这种“不正常”现象。再看“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时间状语,“崇祯”是明朝皇帝年号,而此时明王朝已走到末路,从这个时间的表述上便可获知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因此,从文辞的纵向深入思考,可以理清文章的感情路线,明晰作者的思想情绪,从而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涵。
实际上,阅读文章,尤其是古文,我们需要斟字酌句,需要对字、句展开探索,挖掘其可能携带的有用信息,以此帮助我们解开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合理联想想象,猎取阅读趣味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谜”;每个读者,都应该是猜谜人,要准确地获知谜底,需要讲究一定技巧。作者在有意无意中将文章的情感、内涵藏了起来,有时隐蔽一些,有时显露一些,但无论怎样,它都已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中,而蕴含于读者的思考里。尤其是诗歌作品,单凭对其语言层面的理解,恐怕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思,作合理的联想、想象,使其内涵在读者设想的环境中展示出完整的一面,这样会让读者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可以猎取到更多的阅读兴趣。
如学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从其语言层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多,但它们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这个“望江楼”的人(女子)为什么有心思梳洗得漂漂亮亮?为什么会独自一个人在江楼上眺望?为何从早上一直到夕阳欲颓时刻仍不舍离开?何事致使牵思“肠断”?诸多信息正给读者讲述着一个潜在的故事——原来(也许是这样的),很久前恋爱中的男女两人就在那个长满水草的河岸分别了,但情难舍,意深切,男人一去时日已久,女人终于收到书信言知恋人要归来,却不知何日到达,只能每日梳洗漂亮步上望江楼期盼恋人从远方归来;等待不成,内心急切,那一帆又一帆从眼前过,却不见梦中人身影……
如此一来,女主人公的内心款款深情便显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洞知:这是一首情感多么真挚的思念恋人曲,这是一段多么令人同情的思人苦恋心语。甚至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她)们拥有现代先进的通讯工具,一个电话解思愁,或者网上视频面对面诉说……距离产生美,懂得欣赏美的读者当然不会轻易错过品味古人那种牵肠挂肚的情感美。
通过合理联想、想象,不仅让读者“猜出”文章内涵的谜底,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阅读趣味。文章便充当了一道引线,读者通过引线到达审美的“彼岸”,在思想中形成一个美好的意境,渐而凝成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解决阅读中更多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