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润物回枯自有功

时间:2024-05-04

渠红岩

从气候角度看,春雨是指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自然降水,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春雨温和滋润,化育万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北温带季风气候区而言,春雨就是大自然和人们的生命之水,《管仲·四时》说:“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春雨过后,沉寂的大自然开始复苏,呈现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新世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我国农耕区,人们对春雨普遍怀有欣喜、赞美、感激之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雨是人们乐于歌咏、热情描写的题材,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历代盛传,充分表达了人们丰富的体验和深厚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春雨决定了一年农业的丰歉,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期盼春雨以飨丰年、赞美春雨之利农是极为常见的内容。

《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这是描写当时人们虔诚祈祷上苍恩赐春雨滋润农田,以求衣食之饱暖。把春雨称为“甘雨”,体现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

古代人们还把春雨誉为“膏雨”,意味着庄稼得春雨生长如施肥,预示一年的丰收。《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武子如晋拜师,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赋黍苖。季武子兴,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膏”是后世文学作品描写春雨的常用的字眼儿,如唐代诗人李咸用《同友生春夜闻雨》:“此时农叟浑无梦,为喜流膏润谷牙。”陆游《春雨》:“冬旱土不膏,爱此春夜雨。”朱淑贞《膏雨》:“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金元好问《春雨》:“田毛沾润初含穗,土脉流膏欲布秧。”元王恽《点绛唇·寿周干臣》:“春雨如膏,最怜适与清明遇。”明代瞿式耜《带雨春耕》:“春雨如膏遍野田,村村蓑笠尽争先。”清铁保《岀郭》“十分春雨如膏润,一夜新苗似浪齐”等,清新秀丽的诗句中洋溢着对春雨滋润农桑的赞美之情。

及时的春雨被誉为“喜雨”、“时雨”。杜甫《春夜喜雨》赞美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宋代徐玑《新春喜雨》诗云:“农家不厌一冬晴,岁事春来渐有形。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垅最先青。”春雨之所以让人喜,是因为它滋润了麦田、菜畦,辛苦的劳动终于可以期待丰收了。全诗没有一个“喜”字,而喜悦之情却跃然纸上。古代文学作品还通过描写人们的欢欣鼓舞来表达对春雨及时、丰收有望的喜悦。陆游《春早得雨》写道:“春早得甘澍,村邻喜欲狂。天公终老手,处处出新秧。”明代诗人朱曜《喜雨》写道:“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眠。笑摘园蔬漉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喜欲狂”、“笑”、“说丰年”等表现出春雨带给人们的丰收的希望。

在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条件下,春雨无异于上天所赐的珍宝,润如脂膏,泽被滋养着万畴田亩,给人们带来一年生活的希望,宋代吕祖谦《饯徐衍道知县》“一犁春雨沃桑麻”所写即是。明范景文《和北吴歌》(有引)“春锄带雨润如酥,风送农歌动地呼”。清黄达《春雨如膏赋》“夫其人尽嬉,春农遍望” 所写即是。乾隆《春雨新耕》“蒙蒙春雨优而渥,冒雨耕人劳亦欢”等歌咏春雨的诗句,都凝聚着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

春雨驱走了冬日严寒,河流解冻,北半球大多数的植物和蛰居的动物因为有了暖波微雨才得以萌牙、复苏,人间不再是单调枯寂的银装素裹,而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新世界。从人们的身心感受方面说,夏天的雨让人感觉湿热难耐,秋雨会让人心生忧愁与担心,冬雨让人有悲苦或恐惧之感,而春雨沾衣欲湿,让人感觉温润如膏,身心愉快。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的这一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虽然一年四季都有雨,但是人们最喜见的还是春雨,文学作品也常常赞美春雨的温和宜人,抒发舒畅愉悦之情。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对春雨和秋雨的不同描写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因为春雨和秋雨二者有较多的相似性)。

对于秋雨,人们所引发的多是愁情悲绪。除了文学史上盛传的宋玉的悲秋之作,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著名文人也都有悲叹秋雨淋霪之作,如曹植《愁霖赋》曰:“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弥日而成霖。瞻玄云之晻晻兮,听长溜之淋淋。中宵夜而叹息,起饰带而抚琴。”描写了朔风秋日的连绵阴雨带给诗人的悲凉与感伤。晋傅咸《患雨赋》曰:“夫何远寓之多怀,患淫雨之有经。自流火以迄今,历九旬而无宁。”“流火”一词出于《诗经》“七月流火”句,指七月,这篇赋是说秋雨缠绵多日而带给人们的忧患之苦。晋陆云《愁霖赋》中也有“谷风扇而攸远,苦雨播而成淫。……毒甚雨之未晞,悲夏日之方永”的慨叹。南朝著名诗人谢朓《观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所写也正是秋雨,其寒冷之意扑面而来。另外,晋潘尼《苦雨赋》、张载《霖雨诗》、魏文帝《愁霖赋》等都是写面对连绵秋雨愁绪满怀、无以排遣的悲叹。值得一提的是,曹植写秋雨以“愁霖”为题,而写春雨则是以“喜雨”命名,如其《喜雨诗》曰:“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获膏壤,登秋毕有成。”陆机《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说明了人们对春雨、秋雨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四季的变换中,从寒冬进入春天时,风轻气暖,万物复苏,桃红柳绿,给人的感觉是舒畅的,愉悦的,而从夏天进入秋天时,气温不断下降,天气渐凉,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让人感觉凄凉与悲伤。对于刚刚走出漫长肃杀冬日的人们来说,春雨的温润给人的感觉是令人身心舒适的。因而,印象是极其清晰鲜明的,人们常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描述这种感觉。典型的作品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即油脂或动物乳制品,“润如酥”,形容温润、细腻,微妙、贴切地传达出春雨给人的温暖柔润之感,后世文学作品形容、描写春雨时也常用这一词,如清代高士奇《酣春榭》“春雨润于酥,春日浓于酒”,陈维崧《十二时·偶忆》“绵蒙二月如酥雨,做出销魂天气”, 刘大绅《寄庵诗文钞》诗钞续中的“春雨如酥风如扇,好侍东皇一欢燕”等,都传达出人们对春雨的舒适感受。

春雨是大自然的催生婆,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韶华明媚,引发人们尽情歌咏,唐代诗人孟郊《春雨后》诗曰:“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盎然生意,这是春雨赋予大自然的生机。邵雍《春雨吟》“如何一霶霈,万物尽熙熙”,透露出对春雨的神奇造化之功的惊叹。陆游《春雨》“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春色的可爱。

江南一带的春雨则别有一番韵致:迷蒙的雨丝滋润着千树万树的杏花,淡粉花瓣上晶莹的雨滴,浸染着江南的每一寸肌肤,这便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了,那么温润,那么细致,由北土入南国的元代诗人虞集偶然发现了它的美,在《风入松·寄柯敬仲》中不禁感慨道:“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成为诗意江南的经典描述。

人们对春雨的细腻描写和热情歌咏在长篇的春雨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明代贝琼、清代乾隆、纪昀、俞长城等的《春雨赋》,清代黄达、徐宝善、王引之等的《春雨如膏赋》,乾隆《赋得春雨如膏》等是代表作。这些作品极尽形容、赞美之能事,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春雨之美,如纪昀《上林春雨赋以题为韵》:“流光乍湿,遥看新绿芊绵;生意初酣,恰趁嫣红开放。波添太液,渐沾溉于人间;云近蓬莱,先飘扬于天上。……月榭风台,时寄豫游之意;珍禽文木,皆关长育之心。转骀荡之春光,既宜远眺;对空蒙之雨景,尤豁烦襟。……尔乃柔丝摇漾,细点轻匀,蒙蒙似谷,漠漠如尘。俄低迷于兰殿,旋沾洒于枫宸。……盖天地氤氲,适逢交泰;阴阳和会,是谓发陈。圣德周流,能均调夫元气;神浆沾溉,自感召夫鸿钧。此靑阳所以应节,而天膏所以依旬也……”极尽其妙地对春雨进行了热情赞扬,充分展现出春雨之美以及人们对春雨的由衷欢欣。康熙《春雨赋》也写道:“木欣欣以向荣,草萋萋而如沐。”成为人们盛赞春雨造化之美的经典表述。

春雨极其美好,人们除了赞美之外更有感激之情,感激春雨滋润万物的恩泽,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膏雨》写道:“润物有情如著意,滋花无语自施工。”元代叶颙《春雨》:“云罩千山暗,恩沾万物春。”明薛瑄《喜雨杂咏简院长诸公八首》:“欲知和气熏天地,只在三春雨露恩。”清张问陶《雨》:“春雨如故人,相随不忍别。”等等,都体现了人们对春雨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春雨丝丝缕缕,漫天飘洒,很美但又极易触发人们的愁绪,暂拂还来,挥之不去。病痛之苦,思乡之切,都付诸窗外缠绵的春雨。白居易《寒食卧病》:“病逢佳节长叹息,春雨蒙蒙榆柳色。”唐代李徳裕《忆春雨》:“最羡归飞燕,年年在故乡。”元代虞集《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说:“游子闻春雨,思亲望故园。”丁鹤年《别四明亲友》:“春雨晴时春水生,春风摇荡别离情。”明唐之淳《忆吴越风景》:“最忆吴中与越中,好山相映翠溟蒙。桃花三春雨,莼菜鲈鱼九月风。”童轩《春雨思兄一首》:“轻寒连日雨霏霏,花底香尘湿不飞。燕子归来诗梦觉,满池新水草依依。”三春之雨是背井离乡的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酵母,那么美好,那么浓烈。

春雨如缠绵悱恻的思念,斩不断,理还乱。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就写道:“廉纤小雨作春愁,吹湿长云漫不收。”他的《潮水二首》也说:“水满清淮自在流,落花吹尽浪悠悠。总将春雨为春泪,未比思君一半愁。”又如明代著名诗人谢榛《春闺》:“罗衣初试薄寒生,荳蔻花开感别情。零落铅华君不见,画楼春雨燕双鸣。”清代吴绮《鬓云松·春雨》:“滴尽红檐声欲碎,点点丝丝,学做离人泪。”厉鹗《春雨斋居遣兴》:“枯坐空斋听雨声,春来景物似凄清。苔绿古砌多幽思,草长闲门不世情。”等等,这些诗句中的春雨都承载了诗人浓厚深挚的相思之情。

总之,在我国,春雨是一种重要的气候现象,是决定一年丰歉的关键因素,对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春雨温和滋润,化育万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春雨普遍怀有喜爱、期待与赞美之情。历代文学作品或赞美春雨滋润农田,慰藉黎民苍生;或描写春雨温和如酥;或描写春雨渲染的三春之美景;或通过春雨寄寓思乡或离别之情,体现出对春雨的偏爱,包含着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累积的丰富有趣的生活经验、审美感受。春雨也是能够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元代舒《春雨》写道:“霡霂回枯意,霏微润物初。翠眉催岸柳,红甲长畦蔬。泉动溪流活,春浮土脉虚。生生功用博,何物为吹嘘。”这可看作是对春雨的全面描述和赞美。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