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汪灵
构建大学生法治理念机制的路径探索
汪灵
[提要]法治观念培育既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又互补之,二者统一于人的现代化建设当中,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题中之义。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播种在大学生心中,需要肥沃的土壤,加强家庭、学校、自我三方面的协作,是构建教育、管理和自律三大法治长效机制的必经之路。
法治观念;当代大学生;长效机制
继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1]而当代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被动,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淡薄不良现象,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理念,从家庭、学校、自我三方面构建“教育”“管理”“自律”相结合的三大机制,逐步促进大学生学法、懂法、用法、护法,使大学生法治信念有效化、常态化和持久化。
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首先得区别于“法治”和“法制”。二者有所区别,表现在“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具体制度,它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包括正式的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非正式的如习惯法和判例法等,侧重于理论上的法律意义。而“法治”相对于“人治”,它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和方法,体现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原则、方法,更侧重于实践上的法律意义。法治以“法制”为基础,需要良好的法律实际内容为支撑,但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统一于经济基础之中,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法治观念”即是怀着对法律的敬仰,对学法、守法、用法的捍卫的一种理性的、必然的认识,也包括感性的、偶然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法治观念外化表现为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又表现为人们自觉地、经常地按照法的理念来思考问题。[2]
思想政治教育是 “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不开,二者不可或缺,相得益彰。
1.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辅性
第一,在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法治理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培育的重要内容。”[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也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运用法律途径来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思维为目的的法治理念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着集合关系,二者相互补充。
第二,在目标上,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无规矩不成方圆,培养按社会群体规章制度办事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法治理念的培育也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大学生心中有法,一切活动都以法律的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知法、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与利益。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保持一致的。
第三,在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以柔性的意识灌输为主,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结合其他具体的工作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法治理念的培育相对侧重于刚性的或者中性理念教育,这是由法律本身的内在客观性而决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普遍的、统一的、公正的法律约束。二者刚柔并济,相辅相成,正是培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2.法治理念的培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作用
第一,法治理念在思想上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当代以90后为主力军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强调个人主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迷失自我。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能有效帮助其科学地定位,客观思考,理性处理问题,杜绝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案件的发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在根源上为迷失者提供天然屏障,阻止其走上不归之路。
第二,法治理念在实践上保障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时,才能创造文明、和谐、干净的校园文化。目前在高校,刮起一阵阵不正之风,如学术造假之风、不择手段争取奖学金之风、班级干部工作不正之风等,凡是涉及到利益的领域,很少有不被污水淌浑的。心中有法,才能做到自律,自洁,自爱,营造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和谐校园、法治校园的建构。
1.注重家庭培育,奠定“教育”机制形成基础
第一,注重家庭德育的培养。“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5]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的土壤,在个体的人生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关乎个体人格和品性的发展状态。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从小给孩子灌输官本位思想,加上中国历代以来根深蒂固的德育大于法育,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思想,污染了学生法治理念形成的纯天然的白底。“教育”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做出努力,需要从家庭德育抓起。家长应该在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教会其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以大局为重的社会人,以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学法、懂法、用法的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榜样。
第二,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无用论态度。一是认为大学生基本成人,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不必要的干预。二是功利意识强烈,追求知识的短暂效益,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转变刻不容缓,家长应重视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工科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积极支持相关活动,配合学校相关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2.加强校园法治建设,促进“管理”机制完善
第一,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建立健全法治的管理机制。一是对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引进具备扎实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公共法治课任课老师,保障传道授业的质量。二是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法治理论教育,督促其工作中以身作则,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课堂评估机制。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对法治课堂进行评定,督促教师提高的教学责任感,尊重学生的受教育者地位。
第二,与时俱进,丰富法治教育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各大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基础公共课,还需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开设“法律大讲堂”“知识与法”“中国梦,法治梦”等课程;改革学分制,提高法治课堂的学分,将部分法治选修课程改为必修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说教模式,充分发挥利用模拟法庭等设施,创造条件让学生旁听法院真实案例庭审,利用互联网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走近法律,深刻领悟法的精神。
第三,丰富校园法治主题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机制的建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软环境。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主题活动,加强个体之间对法律的认知体会,相互之间的思想更容易被接受和感化。如通过网络载体向学生传递时事新闻和社会信息;定期开展法治思想交流讲座、法治理念宣传活动;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社团法治理念下乡等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法治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坚定法治理念的信仰。
3.强化自我法治意识,加快“自律”机制形成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公报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应当有意识地增强自我的法治意识,自觉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发展规律。学会合理表达自我诉求,运用法治思维约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内在的“自律”运行机制,将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践行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尽一份责任与义务。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4-10-29.
[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闵辉.论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2).
[5]高震东.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讲稿摘录[J].班主任,2006,(7).
[责任编辑:刘忠林]
汪灵(1991—),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西南昌3300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