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年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述评

时间:2024-05-04

涂鹏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落足于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者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发现,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演进、构建、不同学段、区域学校探索以及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国外引介研究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回顾反思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分析;展望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设立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接连出台的这两份文件,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必须立足于课程。由此,回顾与梳理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有利于明晰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内容及不足,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概况

研究者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了检索。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获得108篇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甄别和剔除后,保留了学术期刊文献101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仅占2.8%)。这说明学界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從文献发表年际分布来看,2013年1篇、2017年1篇、2018年5篇、2019年13篇、2020年84篇,表明我国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在不断加强,2020年成为一个重要转折。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被纳入教育方针,催动了劳动教育研究的蓬勃开展。2020年,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文献陡增,达到了全部研究成果的81%。究其原因,除了政府重视、政策驱动外,其热度更多地来源于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等。

二、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内容分析

1.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研究

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国家必修课程,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分析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热情,并为学校指明努力的方向。蔡其勇等人从文化、社会、育人三个角度解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指出传承与创新是其文化价值,培养时代新人是其社会价值,在与德、智、体、美四育互动中将产生综合育人价值[1]。苏飞跃等则从生活、生命和社会三个层面重构了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并强调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康翠萍、龚洪指出,要从课程建构的内涵与实质、内驱动力和原则构成等入手分析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充分发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3]。王清涛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促进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时代化的客观需要、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常态化的实然路径[4]。

2.劳动教育课程的演进研究

认识劳动教育课程的演进历程,可以明晰其发展轨迹。朱德全等人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劳动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我国劳动教育课程演进表现出阶段式特征,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为初见雏形、激进变革、恢复重建和纵深发展四个阶段[5]。艾兴、李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计划中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要求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可分为探索与创建、自主与迷失、改革与重整、转型与创新四个阶段,并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趋势具有方向性、时代性、整合性、特色性[6]。

3.不同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毕文健、顾建军认为,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适切性,基于乐学思想,需辩证处理“乐干”与“苦干”,“内乐”与“外乐”,“吾乐”与“他乐”的关系,形成系列化乐学教学策略[7]。林克松、熊晴指出,跨界融合理念下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并从价值、认识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8]。还有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理念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如拓展训练理念、“自教育”思想、项目设计等。

4.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研究

学界对于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关研究,呈现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刘义认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从课程目标具体化、内容生活化、实施多元化、评价多维化的路径构建[9]。侯红梅等人认为在小学阶段要从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和途径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做到与学习融通、与生活沟通、与社会联结、与国际接轨、与未来同向[10]。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卢晓东、曲霞则基于劳动要素理论对大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探索[11]。

5.区域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探索研究

进入新时代,我国一些学校发挥区域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人民小学基于多年的实践探索,依托地域文化,系统化构筑了一个包含五方面目标的课程框架,构建了“美物”“美者”“美景”课程群[12],充分挖掘了地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子。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以“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为理念,以社会实践为导向,构建了“学劳模、懂尊重、重实践”的多层级劳动教育课程链[13],体现了校本课程特色。此外,魏莹认为,新时代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加强校际间的统筹协调[14]。

6.乡村劳动教育课程研究

我国乡村与城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面临难为之境,亟需应对之策。欧阳修俊、谭天美通过田野和网络实证调查发现,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变革面临的阻碍因素包括留守儿童“隔代富养”、“网络原住民”生存境遇、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等,“劳心”与“劳力”的二分观念固化是其变革的核心挑战,因此,需从观念、制度、实践三方面入手进行变革[15]。虽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但相较于城镇而言,也有自己的优势。赵越认为,乡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为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其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16]。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差异,因此,推进城乡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应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的重点。

7.国外劳动教育课程引介研究

任平、贺阳研究了德国的劳动教育课程,发现其价值经历了三次重大嬗变,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设置、实施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些经验对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启示[17]。孙进、陈囡从课程目标、内容、考评三个角度指出,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旨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家政等领域,笔试、口试、实践工作和展示等是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考评方式[18]。宋丽荣、姜君以俄罗斯《工艺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例,阐释了其课程改革表现出的管理制度化、衔接一体化、内容综合化、人才培养个性化等特点。鉴于此,我国有必要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完善政策,整合资源,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模式[19]。

三、研究展望

1.丰富研究内容,夯实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深层次理论研究力度不够,在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劳动教育课程虽是国家必修课程,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实施,那么这三级课程如何贯通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如何与其它“四育”相互联系与沟通?怎样加强学科渗透融入,进而实现“五育融合”的新格局?此外,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探究,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走向等,都需要加强研究,以不断丰富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内涵。

2.运用多元方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从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文献来看,有的学者基于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政策进行了文本分析并得出了课程的演进轨迹;有的学者从理论层面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意蕴进行了分析;还有学者采用个案分析法,对特定区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研究等。总体而言,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理论层面、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实证方法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特性和优缺点,运用多元化方法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研究,将使研究结果更真切鲜活并令人信服。

3.创新研究视角,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从我国与劳动教育相关的CSSCI期刊文献来看,不同学者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在某方面的创新,对于完善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突破已有研究成果,就必须创新研究视角。回归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学界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层挖掘力度不足,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有其“新”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但至今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二是从比较的视角看,缺乏从国内城乡、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研究。三是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不同学段的学生有其明显的阶段特征,但目前学界大多没有明确区分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4.加強顶层设计,有效指导学校实践

劳动教育托起“中国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旨趣。审视当下基层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在五育体系中仍是薄弱短板,亟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建设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有关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权威性与强制性,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运转机制,促进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晰学校各部门的权责,有效落实齐抓共管,保障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实施。

二是精准调研基层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系统规划管理蓝图。相关部门应深入实践,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各级各类学校是否开好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以及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经费划拨、基地建设等情况。此外,还应组织编写符合自身实际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研制劳动教育课程纲要,科学、全面、系统地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编制、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进行阐述,使基层学校的劳动教育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

三是落实劳动教育责任制,探索劳动教育共同体。各相关教育主体应从顶层出发,开展劳动教育总结交流、督导评价,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主体职责。还应深入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生态网络,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发挥政府统筹、社会支撑、学校“主战场”、家庭基础的作用,推动形成全员、全域、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其勇,向诗丽,谢霁月,等.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20(9):42-46+76.

[2]苏飞跃,杨昌弋.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重构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7):10-13.

[3]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69-74.

[4]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2020(4):21-27.

[5]朱德全,熊晴.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演进逻辑与重建理路[J].教师教育学报,2020,7(6):7-15.

[6]艾兴,李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20(1):18-24.

[7]毕文健,顾建军.乐学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1):85-92.

[8]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9]刘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J].辽宁教育,2020(14):42-44.

[10]侯红梅,顾建军.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2):4-11.

[11]卢晓东,曲霞.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8-16.

[12]杨浪浪,陈燕.75年坚持“爱劳动”:造就本土化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0(4):15-18.

[13]易臻真,王洋.以社会实践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链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30-35.

[14]魏莹.新时代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0(11):21-23.

[15]欧阳修俊,谭天美.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变革的挑战与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8):56-60.

[16]赵越.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0(22):48-49.

[17]任平,贺阳.从“劳作学校”到“普职融合”: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嬗变、特征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114-128.

[18]孙进,陈囡.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考评[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7):73-81.

[19]宋丽荣,姜君.俄罗斯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工艺学》的改革举措及特点[J].基础教育课程,2020(5):74-80.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