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揭开中小学生网络欺凌的神秘面纱

时间:2024-05-04

王文荣

[摘   要]调查发现,中小學生在网络欺凌中的角色定位受其自身性格特点、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网络资源拥有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可通过理念引导、精心陪伴、注重时效、关爱尊重等措施落实网络教育,减少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避免或降低网络欺凌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

一、开展网络欺凌调查的背景

随着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从字面上看,网络欺凌是发生在网络中的欺凌行为[1]。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网络欺凌是指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包括使用语言攻击、公开他人隐私、恶搞他人图像、歪曲个别事件等,通常远离教师、家长的视线,比较隐蔽[2]。网络空间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使网络欺凌隐蔽性更强、发生更便捷、传播速度更快、道德约束力更弱[3]。网络欺凌无论是对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围观者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被欺凌者的危害最大,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笔者以问卷的方式针对中小学网络欺凌进行了调查。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题目的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和预防医学,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资讯、研究成果、法律法规以及文献的基础上,凸显了本地教育现状和区域特点。调查对象涉及某县34所中小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共计25465人,其中五年级学生6691人,九年级学生5660人,家长12351人,教师763人。通过问卷星系统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分别为:学生10677份,家长10155份,教师650份。

二、中小学网络欺凌调查的结果

1.对网络欺凌的认知

调查发现,44.7%的学生经常关注并谈论网络欺凌事件,近70%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是否遭遇网络欺凌事件,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小学比中学、走读学生比寄宿学生的家长更关注网络欺凌事件。如果有同学鼓动自己参加网络欺凌,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一定不会参加”;如果同伴受到网络欺凌,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关心他,与他一起寻求帮助”。

2.网络欺凌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学期,10.4%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其中,男生是女生的2.3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学习成绩良好学生的2.4倍,每天使用网络2小时以上的学生是上网时间1小时以下学生的3倍。

在回答“如果发生网络欺凌事件,事件中我可能是(  )”的情景假设问题时,7.9%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欺凌者”,23.3%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被欺凌者”,68.7%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是围观者”。进一步访谈发现,选择“可能是欺凌者”的学生,有34%认为自己是主动欺凌者,66%认为自己是被他人欺凌后而欺凌他人。

3.网络欺凌涉及者的特征

71.6%的学生认为,涉及网络欺凌事件的学生男女都有,且男生居多。调查显示,容易发起网络欺凌的学生特征排在前五位的是:脾气暴躁蛮横、恃强凌弱的学生;经常玩手机和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在学校喜欢拉帮结派的学生;性格内向、遇事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同时,男女生的认知略有差异,男生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经常玩手机和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女生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脾气暴躁蛮横、恃强凌弱的学生。容易被欺凌的学生特征排在前五位的是:不良言行招来欺凌;欺凌者看他不顺眼;同学关系不好;性格懦弱;法制意识不强。

在调查结果中,对一些“完全符合”与“很不符合”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如果家长能够营造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网络欺凌发生率减少12.2%;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和关爱,网络欺凌发生率减少23.5%;如果学生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网络欺凌发生率减少25%;如果学生认为家长能够真正倾听自己的意见、支持自己的决定,网络欺凌发生率减少19.5%;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爱,网络欺凌能分别减少20.6%和20.5%的(见图1)。

仅从学校所处位置来看,农村学校是网络欺凌的高发地。如果综合考虑学校所处位置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学校归属感、主观幸福感等相关因素,就会发现无论是县城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学业达标指数高低,只要学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和谐,学生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次数都较少。反之,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次数较多。

3.针对网络欺凌的教育

各学校都没有开设独立的网络欺凌教育,而是将这部分内容包含在整个网络教育体系中。在网络教育方面,县城学校好于农村学校。近一半教师对现在学校和家庭网络教育的效果不满意;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的网络教育活动,不仅要形式多样,更应该在明确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落实;有近三分之一学生的网络教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家庭网络教育的开展方面,五年级好于九年级,有父母长期陪伴的家庭好于其他家庭。

三、针对网络欺凌的应对策略

1.理念引领:正确认识网络并积极应对欺凌

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网络的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资源可以使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更加便捷,但同时,网络游戏、网络诈骗、网络不良信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们的身心、侵占人们的时间、威胁人们的安全。如同用火来烤熟食物,既要利用火,又要防止被火烫伤。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欺凌往往源于心理失衡,导致欺凌者利用“第三空间”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和诉求。要让学生明白网络欺凌对所有卷入者(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围观者)都会造成伤害。教育学生不发起欺凌、不从众欺凌;当受到欺凌时要积极面对,通过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换位思考、建设性的对话、向教师或家长求助等方式,阻止欺凌行为。

2.精心陪伴:创设适宜的家校网络环境。

不良的网络环境是滋生网络欺凌的源头。要净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网络环境,优化网络育人氛围。家庭、学校的网络环境既要能满足学生上网学习的需求,又要能带给学生安全感、存在感、归属感。学校、家庭可设立开放的电脑、手机统一放置区,使学生的上网行为在一定程度内接受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尤其是单亲、隔代和其他情况特殊的家庭,更要在优化家庭网络环境上下功夫,摒弃“陪伴不足,网络弥补”的错误思想,创建宽严适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教师和家长要做好表率,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遵守共同承诺,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网络行为是提倡的,哪些是应尽量减少的,哪些是要绝对避免的。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积极价值促进自我成长。在学生上网较集中的时段,在确保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家长要打造亲子共处的“精心时刻”,通过此时、此地、此刻与孩子思想上同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4]。

3.注重时效,做好家校网络欺凌教育

为了做好网络欺凌的防治工作,网络教育既要重视体系的建立,又要重视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更要重视措施和保障,抓好落实。在学校网络教育中,心理健康教师应定期筛查网络使用异常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疏导结合,做好对网络欺凌事件当事人的心理辅导。例如,对于欺凌者,教师应帮助其增强对相关法律的认知、合理宣泄不良情緒、约束自我欲望、培养良好的人际互动方式和利他行为、提升道德感等。对于被欺凌者,教师应关注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调节,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对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负面情绪;对围观者,教师应关注其冷漠、无动于衷、任事态发展下去的“看热闹”心理、不利于事件良性发展的激烈情绪等,帮助他们转变心态。教师可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解决学生在网络欺凌事件中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受网络昵称等表面现象的迷惑,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引导家长认识到,无论家庭是否完整,父母期盼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愿都是一致的,要使网络成为亲子之间良好交流的纽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积极应对欺凌。

4.关爱尊重,做学生的知心网友

网络已经融入大众的生活,控制学生上网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上网。教师和家长要放下对网络的偏见,以尊重、包容、接纳、理解的心态看待学生的网络行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网友,通过约定和共同遵守规则,向学生推介优质网络资源,了解学生在网络上遇到的问题,及时肯定好的行为,制止不良行为;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差异等,因人而异,因势而导。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满足孩子的正当诉求,多陪伴孩子,“锁住”亲情,提高亲子互动质量。总之,针对网络欺凌,学校和家长应采用大禹治水的理念,通过“疏川导滞”使水“归之于江河”。

参考文献

[1]陈美华,陈祥雨.网络欺凌现象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法律预防[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56.

[2]Coloroso B. 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 From Preschool to Highschoo——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J]. 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vue Canadienne De Sante Publique, 2004, 95(2):155-155.

[3]周宗奎,刘勤学. 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3):55-67.

[4]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