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索并实践高中教育的现代化之路

时间:2024-05-04

刘爱国

2019年,适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和学习之年,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指引着中国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教育需要不断学习与思考、传承与扬弃,在探索并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蓝图中的高中教育时,必须直面教育现代化亟待破解的三大命题:如何创建更高效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加快高中办学的内涵发展?如何更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教育观,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更深入地实施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自2000年创建并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起,从“人生预备教育,叩开每扇人生之门”的“预备说”,发展到今天“奠基终身发展教育理念”的“奠基说”,学校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培育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理念、目标和任务,学校将更高质量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站位,

构建科学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指出,“六个服务”是教育现代化的伟大使命,它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将高站位的教育现代化的“六个服务”落实在学校的常规常态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中,归根到底就是要构建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其中,核心要素是构建更高效、更科学地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的“治”和“理”的体系。

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中的“理”,即事物的纹理,在这里指教育规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并不断探求教育规律,依照教育规律办学,从三个层面探究办学之“理”。一是校长办学之“理”。校长办学的政策视野、专业视野、国际视野和改革视野决定了学校办学的高度和宽度。二是党、工、团等党组织的保障之“理”。各党组织要更好地履行学校发展的监督与保障职责,以保证和推动学校办学育人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发展。三是教师承担着最直接的办学育人的责任之“理”。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既要着眼当今社会,又要关注未来发展。

建立科学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还离不开“治”,即寻求学校治理的机制。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有德育、教学、办公室等八个部门,还有三个年级部、住校生部、国际学生部和西藏民族学生部。学校各部门治理体系的“经线”及“纬线”形成了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都由校级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年级班主任代表等构成。这种条块结合的扁平化治理模式既克服了各部门“各归各”的弊端,又充分发挥了各条块的优势,为学校办学育人工作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打造具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队伍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新时代的教育观,即要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教师素养的培育,主要在于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两个方面。

教师学科素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教师所接受过的教育,也有工作后的持续学习和实践积累,还有与同行之间的智慧分享。从一名大学生到职初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再到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体现在学科教学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层次。知识的传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习得科学学习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思想,都是成熟教师必须达到的高度,而名师、专家型教师则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理论层面讲,教师要树立支撑某学科思想的理论观念;从育人角度来说,教师要使学生感悟到学科所体现的价值和教育精神。只有达到这一层面的学科教学,才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只有处于这一层面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它包括文史哲素养、科学素养及对高中跨学科的广泛涉及,还体现在对信息的敏锐捕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

三、进一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顶层设计特色创新课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这需要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顶层设计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设立“行走的教室”,拓展创新人才发展的新空间。“行走的教室”上课地点具有随机性,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学校办学育人机制看,“行走的教室”探索了一条校内与校外机制联动、中学和大学等社会资源整合、学科知识与实践探究互为补充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之路。

二是以数学建模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科创新素养的培育,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数学建模是基于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解答,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学校以数学建模为抓手的创新人才培育还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深化,包括: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机衔接;加强与上海市、全国、全美数学建模大赛的结合,通过竞赛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强市级课题“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研究——以数学建模为例”的研究,借助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校的资源,提升数学建模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是继续深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健康身心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学校的体育改革历经10年,已取得了良好成绩。未来,学校还将围绕区教育局的全国总课题,大力推进学校子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高中体育专项实践研究”,进一步总结经验,不仅着眼于强身健体,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品格形成、个性发展上下功夫,在研究学生的运动技能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探索高中体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

四是开设金融创新教育课程,普及和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与能力。学校通过金融创新教育,发展全体师生的金融素养,挖掘对理财与投资等金融方面有天赋或有兴趣的学生的潜能,为未来金融高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建设“新中虚拟銀行”,开设有关银行业务、投资和理财等方面的金融课程;加强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静安区闸北建行和建行大学华东学院的合作,形成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