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协同多元主体 以共治求善治

时间:2024-05-04

叶瑞碧

进入信息化2.0时代,广大中小学要乘着大数据的“东风”,达成教育共识,推进教育治理,追求教育善治。为此,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组织教师参与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并借此协同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以共治求善治。

一、搭建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提升“补充气血”

教师群体是教育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体千差万别,学校要将不同个性的教师凝聚成一个有序整体,进而在教师层面达成教育共识。学校可组织教师加入成长共同体,如“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是由中小学一线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学校参加“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20多位教师来自各个学科,教龄在5年以下、5~10年以及10~15年的教师各占三分之一。组建这一团队是为了唤醒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主人翁意识,为实现学校的“共治善治”定好基点、选准方向。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团队开展的研修活动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类。3年来,团队教师参与线下课堂诊断与分析活动数十次,从活动初期的“被要求”参与到后来的自觉参与,从凭感觉听评课到记录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分析,教师们每一次的线下面授和听评课活动、每一篇论文的撰写、每一次反思活动都是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在指导教师和助学者的帮助下进行的专业反思和提升。从绩效数据上看,通过研修,三类教师的策略知识水平、情境知识水平和反思性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快速成长、成绩斐然的“明星”教师。此外,参加“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教师们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与经验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将个人愿景与学校愿景紧密结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学校的教育共治,使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达成了高度一致。

线下主题面授和听评课观察,课堂教学的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都依托分工明确的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打破了教師专业发展的个体间的壁垒,弥补了研修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沟堑,在反复实践、反思、提升中,形成了学校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的生态系统。学校要长足发展,必然要“补充气血”,而这“气血”就来自于每一位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融通,为校本研修的革新“疏通经络”

在实现学校“共治善治”的过程中,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发挥着重要作用。善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研组与备课组的校本研修是否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否不断革新,从而使教学实践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校本研修水平体现着学校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的真实状态。因此,学校利用“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推动学科教研组与备课组的校本研修水平不断提升,让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惠及全体教师。以下将用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小吴老师是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历史教师,在她开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研讨课时,学校“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研修团队参加了研讨课初建、重建的全过程,并将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的各项数据记录下来,为她提供了课堂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方面的依据。同时,历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也全程参加了她的磨课过程,站在学科角度听评课。在这一过程中,两个团队针对同一节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分析与交流,并就课中相吻合、较突出、有矛盾的地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历史教研组的教师们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团队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方法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行为进行的实证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这样的实证分析下,对传统校本研修定性分析中许多相关的教学实践结论和观点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悉,更多教研组和备课组也开始在教研活动中采用以上模式,借助大数据服务并优化教学,并借此敦促教师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在研修过程中,传统的评课依据和方式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的评课依据和方式同时并行、相互融通,充分调动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共治力量,为校本研修活动的革新疏通了“经络”。

三、明晰方向,为学校治理现代化“注入活力”

在“治理”范畴中,社会也是学校治理的主体之一。引入适当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是学校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的必然选择。借助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够使学校更好地审视自己并获得提升。在实践中,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这一类的研修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团队的素质,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治理水平。

一是提升了学校治理的精准度。学校借助“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对教育信息和数据进行了广泛采集和精准分析,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缺位和越位问题集中凸显出来,使学校管理层的判断、诊断或决策不再只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靠科学数据来完成,从整体上为学校的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例如,项目组观察分析发现,教龄15年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改进不如教龄5年以下和教龄5~10年的教师。因此在学校治理中,就要重点考虑如何帮助教龄较长的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二是形成了教育共识。通过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学校教师与国内其他地区教师开展了跨学科研讨、跨地域交流,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些活动突破了学科壁垒,跨越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同主体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探讨。例如,“教育现代化,不仅是设施设备要现代化,更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要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等,这些教育共识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为办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著名的环保主义者约翰·缪尔在《夏日走过山间》一书中说道:“群山在呼唤,我必须攀登。群山在呼唤,我必须出发。”今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学校只有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积极完善治理体系,集聚多元主体力量,方能在“共治”中实现“善治”。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