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丹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带领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其中有很多重复性的浅层次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单一,行文前后矛盾等。由此促使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关注视角,即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适宜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以及自我调整,从而逐步形成合乎逻辑、言之有据的审辩式思维品质。
一、关注副词
副词一般指通过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句子等而起到表达时间、地点、方式或程度等作用的词语,是提升审辩式思维的要素之一。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副词的运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灯光》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回忆中的光”这一情境,并出示了一组语句让学生思考:语句中的“又”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
②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经过对比、分析、推理,学生得出结论:两句中的“又”字都不能删去。①句中的“又”照应前文写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看书的细节,也表达了他一直想着那一幅图上描绘的内容,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②句中的“又”写出了那一星火光是郝副营长点燃那本书发出的,容易被风吹得忽闪忽灭,表现了他不畏生死、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
教学课文《开国大典》时,通过解读文本发现“掌声”一词反复出现,为了让学生形成更缜密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中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掌声”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经过圈划、分析、比对,学生们找到了一系列不同情境下出现的“掌声”,体悟到“掌声”是文章表现人民群众在开国大典上心情的线索。第一次出现“掌声”是在开国大典开始时,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会场与群众见面,这掌声表达了对伟大领袖的热爱之情;第二次出现在开国大典开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升国旗的按钮,礼炮响起,这是人们对新中国的成立表达出的无比自豪、兴奋激动的心情;第三次出现在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时;第四次出现在宣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时,此时表达了人们对领导人以及中央人民政府的熱爱与拥戴。
课文中还反复写到了“群众的欢呼”,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相应语句分别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学生在对反复出现的“掌声”进行分析后,采用同类方法的迁移运用,最终得出结论:第7段、第10段、第12段、第13段以及第14段中的“欢呼”,分别表达了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拥戴,对威武雄壮的解放军三军的赞叹,对党、祖国、人民政府和领袖的衷心拥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的激动与自豪。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短语。如在《灯光》一文中,“多好啊”出现了三次,分别出自两个人物之口。教师授课时可以请学生找出来,看看它们分别是谁说的,反映了说话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经过深层次的分析后发现:第一次(第2段)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名路人所说,表达了对天安门美丽夜景的赞叹,并表明多年前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已经成真,引出下文“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三次(第5段、第7段)是郝副营长所说,表达了他对胜利后能过上有电灯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拥有光明未来的向往。
三、运用调换词语法提升审辩式思维
1.关联词互换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写道:“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授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说说词语“一边”和“一次”不能互换的理由。经过比对、分析,学生得出结论:“一边”是在两件事情同时进行时使用的关联词,表示五壮士既要打击敌人,又要将他们引上狼牙山;“一次”是指数量,文中“一次又一次”是指事情前后接连发生,强调五壮士不断地将敌人打下去。
2.动词互换
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中,还有一个语句需要引起关注:“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授课时,可让学生联系语境,说说词语“眺望”和“望望”不能互换的理由。同样,在引导学生从词意、望的角度、望的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得出审辩式思维的结论:“眺望”是指在高处向远处望,写的是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望向远处转移的部队和群众,富有深情;“望望”是看看的意思,写的是五壮士望向与自己很近的敌人,带有轻蔑之意。
3.连词互换
例如,在教学《竹节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跟同桌在课桌上又博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免)咚锵”中的“便”,能否与括号里的词“免”调换?然后引导学生在联系前文语境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结论:不可以,此时是上课时间,“我”和同桌因控制不住自己而在偷偷玩斗竹节人,但嘴里不能发出声音,故而说“不便”;“不免”则表示玩得入迷,忘记时间与环境,这与下文“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被教师发现并没收竹节人的情节相矛盾。
统编版教科书的编排比较注重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异中求同,得出“有意思的结论”。同样,在语言运用情境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援疑质理、关注语境,引导学生“从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感受文字之美,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学、趣学、增智之地。
总而言之,审辩式思维品质需要多元角度思考、缜密式质疑、灵活性迁移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参与,在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比对、分析、推理、归纳,逐步帮助学生构建审辩式思维方式,使学生的头脑绽放出智慧之花,使语文课堂结出有效之果,成为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的地方”。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