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下高效课堂从尊重学生开始

时间:2024-05-04

马成东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实行民主化教学,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据此可以看出,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早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只一味地实行“高压政策”,拼命“打造”自己的教学成绩。但由于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堪忧。

因此,要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是前提。只有尊重了学生,才能促进课堂的和谐高效。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尊重学生,不仅指不体罚、不语罚,在学生犯错误时进行说服教育,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流沟通时体现尊重

罗杰斯认为,生命体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他人的积极关注。如果教师给予了学生积极关注,学生会很容易发展对自己的积极关注,也会自我发展出一种有某种价值的意象。从这一角度讲,师生交流首先要体现尊重,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凌驾于学生之上。由于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比较敏感,非常在意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在交流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如果教师的做法有欠妥当,就会影响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进而影响到课堂效率。比如,有的教师连学生的姓名都记不住,课上提问不叫学生的姓名,有时甚至张冠李戴,那么学生便会认为自己在教师心中无足轻重,自然也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又如,当学生犯错误时,尤其是经常犯错误时,一些教师缺少耐心,轻则挖苦讽刺,重则体罚,甚至叫家长或让学生停课回家反省,结果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甚至怨恨情绪,轻则厌学,重则与教师敌对,甚至出现逃学、轻生等令人遗憾的后果,等等。所以,打造高效课堂一定要从交流沟通时的点滴细节抓起,在细节上尊重学生。

二、处理生成时体现尊重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有些优质课或公开课,都经过了教师自己或一些专家同仁的反复打磨,精心设计了每个环节,整个教学进度安排精确到秒,教师也严格按照预设进行,不容许有其他任何杂音。因此,这些教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问题”多置之不理,或用一句“课下上网查查”而带过,有时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如此,学生的“生成问题”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尊重,最终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化,思考的积极性逐渐消失,而教师也白白错过了课堂中最本真、最精彩的东西,造成课堂效率低下,令人遗憾。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人感受。有学者曾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再纳入直接经验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时创造,超越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课堂“生成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让它成为课堂的最大亮点和点睛之笔。只有这样,“生成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课堂更有创造力与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问题意识,使课堂既有深度又有宽度。总之,尊重学生的问题生成,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使课堂更加灵动,实现课堂的高效益。

三、引导学生时体现尊重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主体的主动性参与中实现的。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时常有教师“越位”,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缺乏尊重的一种表现。

因此,教师应深刻学习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成长的引路人。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突出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尊重,帮助学生完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面对差异时体现尊重

新课程标准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而备课中的“备学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如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制定不同的目标达成度、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完成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需要指出的是,现今仍有一些教师实行“一把尺子”教学,从目标的制定、问题设计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是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结果导致一些学困生很难跟上教学节奏,慢慢地产生了厌学、弃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学习目标的制定达成度、问题设计的完成要求、作业布置等方面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五、教学评价时体现尊重

仅以成绩论英雄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单单是学业成绩的考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表扬,让表扬真正起到促进与鼓励作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通过互评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通过师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在重视学生个体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比如星级小组的评比等),做到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同时,要配合运用一些传统的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保证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被尊重、体验到成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更加高效。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