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04

胡清华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体现了多元性,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了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着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彰显语文学科的魅力,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把握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方向

1.习得言语表达规律

一是赏析字词的准确传神。一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字词,若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便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与意义。如《匆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经典句式:“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学中,可去掉关键字“再”后,让学生进行反复品读,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感受作者在遣词上“不可移易”的精准,从中学习字斟句酌、言意合一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是品鉴精彩的典范句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技巧,因为它决定了表达的效果。表达技巧可以从议论、抒情、叙述、说明等不同方式入手,也可以用比喻、拟人、设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呈现;还有动静、虚实、点面结合,以及借物抒情、首尾呼应等手法的运用。教学中,作者精心的表达需要学生用心研读、品味才能体会和习得。

三是感受篇章的浑然天成。阅读与写作的思维,都是基于文体的思维。阅读时,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难以深入品读文本,无法得到写作要领。因而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的主旨来布局谋篇的,进而把握好文本的整体构造。同时,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了充分解读,才能依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2.注重言语实践运用

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起来。课中可结合文本,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理解、见闻和感悟,或变换角色讲述,或充当导游进行介绍,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

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辩起来。辩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对于有争议的观点与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探究,从而锻炼其思考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演起来。课中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和课本剧表演等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外化成表演形式,通过表演促进表达能力的形成。

二、探索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空间

思维是阅读的灵魂,良好的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一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任务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教学《一条大鱼》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快速浏览全文,并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把鱼放回湖中?学生读完文章后,迅速进行加工提炼,得出“是一条很大的鱼”“鱼儿很漂亮”“无人知晓”等多种因素。教师通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与提炼,解答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二是通过多向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延伸指的是训练学生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对问题的解答。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先引导学生给该文重拟题目,然后让学生把新拟的题目与原题目进行对比,看看哪个题目更贴切,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三是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本质。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当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骗子的骗术其实并不高明,但却在长时间里欺骗了那么多人——皇帝、大臣、内臣、老百姓都深陷欺骗的漩涡,最后不仅欺骗了别人,自己也受了蒙蔽,这到底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学,学生认识到这些人有的是为了名、有的是为了利、有的是为了面子,总之是一个“私”字使然。

三、提高审美鉴赏与运用的能力

赏析语文教材会发现,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内涵。作为语文教师,其责任便是利用多种资源和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悟语言文本,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继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是鉴赏与创造语言美。在品析古诗《绝句》时,会发现短短的几行诗句竟是那样美妙,或美在明媚的春色,或美在动中有静的白鹭与西岭。细读深思,仿佛眼前便是一幅绝妙的春景图。教学时,可采用“对画作诗文,看画学文”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文,去亲身体验其境、其情。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鉴赏其言语智慧,让学生“感悟后积累—积累后运用—运用后创造”,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语用素养。

二是鉴赏与创造形象美。教学课例中展现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形象,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充满爱国情怀的钱学森,《木兰从军》中替父从军、充满传奇色彩的花木兰……学生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依托自己的艺术感觉,在联想和想象中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做到“真正用人性的态度对待世界”,并以此提高审美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

三是鉴赏与创造意境美。意境是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那么,应如何让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呢?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笔者把“潮来了”这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笔者也作了范读,同时让学生关注笔者阅读时的神态、手势和体态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配合模拟沸腾的人群欢呼雀跃。角色的体验、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们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赏析领悟了文字中蕴含的意境美。

四、践行文化传承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心血,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绚丽的文明,值得后人不断传承与发展。当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经典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美感,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语言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

综上所述,在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下,语文教学实践应该更有弹性、更加灵动,以便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审美品味。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