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茹红忠+范新阳
[摘 要]表达为本的涵义是以言语接受为归宿,体现人类之主体性的深刻表征,衡量主题价值的主要标准。中学语文教育应实现从“接受本位”向“表达本位”范式的重大嬗变,进而带动实践方法的整体创新。因此,社会实践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态场阈。
[关键词]表达为本;社会实践;中学教育;语文素养;生态场阈
表达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指将心智活动的结果借助于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演化出来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从世界语言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表达为本”的涵义:以言语接受为归宿;体现人类之主体性的深刻表征;衡量主题价值的主要标准。鉴于此,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实现从“接受本位”向“表达本位”范式的重大嬗变,进而带动实践方法的整体创新。语文素养的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但中学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优质的中学语文教育,通过“语文课”到“语文生活”,为学生拓展语文素养发展的生态场阈,让学生切身体悟到“成长和成才既需要书本学习,更需要实践磨炼”,逐渐形成改造自我、服务民族复兴的远大志向,由此发展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
一、名家的嘱咐:要坚持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传统
课题组通过对新时期语文教育名家、教学名师的研究和采访,发现他们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期望有一些共识,在评价学生表现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的语文学习、成绩表现;二是在社会中的语文实践、服务表现,并认为这两个方面均要抓紧抓好,不可偏废。这些教育名家和名师还指出,现在有些中学的语文教育集中关注了第一个方面,忽视或忘记了第二个方面。而语文教育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语文教育的规律,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切实培养学生爱劳动、乐实践、会创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这样,学生走上社会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才能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特别提醒课题组:时代发展了,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方式和要求不同了,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做法,探索出一套适应中学生现实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语文教育前辈的及时提醒,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抑制学生生命个性、生活能力发展的严重危害,并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当前科技进步,万众创新,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学校的教育、文化、学习交流日益频繁,为学生的应用学习和创造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有力的契机、丰实的内容、众多的机会和多样化的平台。学生的实践已不是简单地收割庄稼,也不是简单地学工、学农和学军,而是自主地结合学习和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特长,探究学习、积极进取以及进行合作性甚至创新性的实践。一个人若能自主参与这样的实践,那么就一定能够形成和发展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
基于以上的审视与观照,课题组要求教师着力帮助学生搭建从成长走向成才的桥梁,积极引导学生走“三结合”的道路。一是结合学习内容开展实践;二是结合自身志趣积极实践;三是结合身边生活深入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思考中做到知行合一,养成关注自身、社会和民族发展的习惯,增强“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文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 教师的反思:要培养能使用言语实践力量的有素质的中学生
然而,现今多数教师宁愿背着沉重的升学包袱也不愿引领学生深入实践,这甚至一度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但与这样的教师相反,在学生层面,基于课程和自身情况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却大有人在。如有的学生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深入交通行业实践,感受到人们内心的变化,由此喜欢上这一变化无穷、感情丰富的职业;有的到物流行业实践,感受到新兴技术引发的数字化变革产生的全新的运营、决策和营销战略对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估量,于是立志投身到这个创造力无穷的行业。
在学校层面也有积极的榜样。如有的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选讲”,将教材内容与文化信息结合起来,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教学。一是先学基础,后拓展,再研究。如教学《师说》,先分析文本,再拓展中唐时期的文化背景、韩愈思想的底色等文化信息,最后师生针对关键词“道”进行合作与探究的表达与实践活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修正。二是先设立专题,再回归课文。如学习了美学专题后,再辐射具有较明显审美意蕴的文本,如《论美》《荷塘月色》等文本,激发了学生独特而新颖的见解。三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风景谈》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探讨,分别从历史和哲学层面进行,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爱国之情和哲学思辨能力。总之,要让学生明确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信息科学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并适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表达。
以上表明,无论是在学生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的实践,均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促进学生人文、科技、审美和人性品格、社会责任方面素养的提升。学生通过实践,还可以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为职业规划做准备。教师应对此进行思考:知识和经验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完善并总结出来的,任何可靠、有效、过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都是经过生活实践反复磨炼,才能真正形成。反思促使教师自觉结合课程教学,引领学生把求知视野投射到充满变化与发展活力的社会和生活中,发现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社会和人们需要什么樣的服务,由此指导学生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把自己锤炼成为“使用实践力量”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本领、有素养的中学生。
三、 学生的感悟:
自主选择并适应社会发展就能大有作为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发展产生必然的、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作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这就为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开展互动学习、进行应用学习和综合实践提供了条件,也为他们的自主性发挥、参与性实践和创造性迸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种条件和契机非常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核心能力。endprint
例如,江苏省某中学的两位中学生面对村里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走进村组进行考察,指出“单一经营、片面发展”的弊端,提出“分带种植、多种经营、多元发展”的主张,建议村里把全村土地分为三个种植带:沙质土种菜蔬;泥沙混合土种谷类和薯类;粘质土种瓜果、林木。他们的建议被村委会采纳。之后,他们又帮助村民建立了农副产品互联网销售渠道以及农业生产教育中心,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妨碍学业,双双考上了大学。
课题组对这两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做农副产品销售,为何要办生产教育中心?他们的回答中充满了“行话”:传统生产已经适应不了市场需要,市场需求要求人们因地制宜,灵活调整生产。特别是广大消费者对农村特色产品的要求——绿色、安全、健康,而且产品经营要知法、守法、诚信,产品竞争要公开、公平、公正。这些都需要通过反复教育来得到强化和保障,从而才能够形成特色和品牌。
这两名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价值观。课题组询问他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得到了他们坦诚的回答:“读初中时,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上了重点高中,目标是考上重点大学,然后找一个好职业。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们的学习认识和职业观念变了,觉得读书不单是为了升学和就业,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更好地为家乡和国家服务,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这两名学生后来选择了报考农业大学。
个人的生涯选择,只要符合人民的期望,适应社会需要,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就能大有作为。这两位学生的的深切感悟提醒教师,中学教育和评价要填补这种质量缺失,当务之急是经由书本学习和学科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成长体验,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身知性和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生态场阈。
四、 家长的期待:
语文知识要嬗变为能力、智慧与品格
家长们都深知书本、课堂学习无法替代劳动实践,无法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真正能力。而学生在能力结构、素养结构渐趋完善之后,才能真正适应数字化、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但仍然有很多家长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过于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无视孩子的实践磨炼。幸运的是,一些有远见的家长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塑造孩子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增强孩子应对未来的关键能力。
课题组与这些有远见的家长座谈,座谈中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看法。一是教育最终是育人。育人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以“新四有”标准来说,就是培养“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性”“有本事”的人,达不到这个标准,育出来的人有可能适应不了现实社会或未来的要求。二是育人最终要面向生活。人要读书学习,要穿衣吃饭,要与人交往合作,携手建设和创造,需要把掌握的知识变为用得上、用得好的能力、智慧和品格,用不上和用不好的知识再多也没有用。三是面向生活最终要参与劳动创造。经由劳动创造获得真知和才干,获得真本事和真本领,获得履行人的义务和责任的自觉和自信。家长们把中国化的语文核心素养表述得浅显而透彻。
受访的这些家长不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也在悄悄地向这些方面努力。课题组观察了一个参与管理公司的学生如何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安排安全检查人员。他提出“必须增加懂生产、懂安全、懂责任的一线生产骨干,才能发现问题”。二是审核季度经费预算。他先是肯定坚持节约原则的思路很好,进而明确指出“环保卫生、安全保障、职工福利、社会公益经费不能减,行政办公、迎来送往的经费可减的一律要减”。这位学生说:“父亲对我的信任,我非常感激。不要小看每周两天的管理实践。一方面,我缓解了学习压力,开发了心智潜能;另一方面,我了解了创业的艰辛和坚韧,学习到发展事业的理智和智慧,感悟到事业成功的经验和道理。”
听着他的“发号施令”和肺腑之言,他的父亲说:“这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能算一般,胆识能力却已非一般。作为家长,我希望他夯实知识基础,增强文化修养,提高学业成绩,更希望他具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品格能力和责任担当。”“要形成这种品格能力和责任担当,离不开劳动、创造的磨炼和检验。我们对待孩子不能单纯以考试结果论英雄,还应以素养发展论成败。”
五、教育的策略:构建学生能自主发展
形成核心素养的教育场阈
反观近几年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实践,可以惊喜地发现,“三结合”实践正对应着语文学习修炼、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服务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它揭示了实践与文化积淀和思维品格修炼、自觉行动和自主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据此,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转变课程观念,更应该立足“三结合”实践,继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构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评价方面。语文教学应回归自然和生活,丰富教学的内涵;应积极推进以“学生表达”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促进发展”为核心,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归宿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教师方面。教师应思考并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逐渐有序地将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与生活串联起来,最终形成核心素养。
教学方面。一是综合发挥传统课堂、课内外活动、国内外社会实践、游学考察交流、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学习平台的功能,深化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与表达,帮助学生体认自我、实现自我,将个性发展、互动发展、全面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开展语文教学。二是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对真实问题的探索,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产生知识的融通、经验的整合、思维的碰撞,沟通与真实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各种联系,获得对生活、世界的理性認识,不断形成和彰显个体与集体的智慧。三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认识到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亲历生活实践的道理,自主结合学习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发现,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所学知识和技能将来的社会化做好准备。四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家国情怀、天下情怀。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家庭、社会、态度、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生责任感,努力做实事、做成事,自觉磨炼意志、坚定信仰、造就品格、塑造人格。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应引导学生实现从学知识、求学问向求应用创新、求做人的方向转变,逐渐增强自身的思维创新活力和社会实践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