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琳晖+桑丽阳
随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只有让每位教师都参与教研,才能通过智慧的碰撞,让教研工作研而有物、研而有用,从而促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在从一开始的“骨干引领挑重担”,到后来的“全员参与勇当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尝试、摸索,力求将以前的教研组长包办模式转变为现在的“重心下移,人人参与”的开放模式,通过教研方式的改进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带动教师全员参与教研。
一、共同参与,分享差异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差异也是资源,有差异的教研组,有差异的发展中人,都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在研究之初,教研组认真审视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对他们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力求将教师们的差异转变为组内的基础资源和发展需求。
一是抓住关键节点,组建磨课俱乐部。两年来,教研组迎来了10场专家调研活动,各梯队骨干教师也承担了20节研讨课。教研组充分利用时间节点,促进骨干教师能力的提升,针对教师的教学特色,按照各自的优势和差异组建磨课俱乐部。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课件制作到学习单、教学具的准备,大家各展所长,出谋划策。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开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使共同参与研究的教师们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区级研讨课中,教研组凝集了团队的力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们各尽其职、各展所长,每一个人都成为力量的源泉。
二是基于日常研究,打造议课小团队。为了让“新基础教育”理念深入到日常实践中,教研组定期开展校内研讨活动,搭建教师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反思重建能力。如数学教研组采用跨学段的方式,形成了三个议课小团队。在研讨中,改变了以往整个教研组不敢说或是只有个别人说的现象,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在议课小团队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同时学会了分享,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执教者提供了参考。通过这样的议课小团队,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互动式的分享交流中真正实现了校内研讨的目的和价值,提高了研讨的效率,实现了研讨的优化。
三是圈内合作,形成助援合力网。学校作为前埔南区生态圈的核心校,为了形成“指导一所学校,辐射一个生态圈”的效应,努力由原有的“独立研修”转变为“协作共享研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与合作校的开放日活动。同时,也邀请合作校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们参与学校教研组的试教、研讨,形成核心研究力,共同承担课题研究。通过构建“圈圈联动,圈内联动”的推进机制,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深入到教师们心中,使大家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改变。
二、角色变化,主动担当
加入“新基础教育”课题后,教研组通过日常研讨活动发掘教师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潜能,让教师们都“动”起来,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是“双重角色”,带领团队发展。为了让教研组长迅速成长起来,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把“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让教研组长能自主规划教研组的工作。两年来,教研组的第一和第二责任人亲自“下水”,经历了“困惑迷茫—初步感悟—尝试运用”三个阶段,在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获得了突破。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提高。
二是“双组长制”,促进共同成长。为了让“新基础教育”理念辐射到每个人,促进组内教师的共同成长,教研组采用“双组长制”,即备课组长与课题组长负责制,以夯实备课组的研究。课题组长开放自己的课堂,让同组教师们听课,并及时反思,做出调整;备课组长组织大家课后研讨,反思重建。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对教师渗透“新基础教育”理念,让各个梯队的教师都有所收获。重心下移,让备课组成为教研组最坚强的后盾,让备课组中的每一位教师与教研组的研究专题有了更好的落脚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是“轮值主持”,形成发展自觉。“新基础教育”在追求群体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追求个体的生命成长。教研组采用“轮值主持”的方式,让教师们积极承担组内的各项活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轮值主持人”带着外出听课的收获,组织大家学习,通过“观看录像—自己点评—分组交流—专家点评”的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差异,弥补不足,形成一种自觉的发展行为。
三、整体推进,实现发展
为了适应“新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研组将研究重心轉向课题研究的整体推进,注重研究内容、方式、过程的价值与合理化,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一是由点到面。两年来,数学教研组将研究的侧重点由一节课转向一类课,选择了数运算、数概念、形概念等课型进行研究,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力求改变原有的点状研究。对“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使教研组更加明晰了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愿和结构迁移的能力,促进其研究方法的把握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要通过对一类课的研究,努力在策略与方法上挖掘与实践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从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
二是前移后续。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通过一节课前移后续的活动,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关注每一个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存状态,使直接承担活动任务的教师和其他教师都成为受益者,实现教学中人的发展。在每次研讨课后,教研组都会开展重建课。课后,大家通过对初建课与重建课的对比,发现亮点,思考有待改进的环节。通过这样前移后续的过程,教师们逐渐走出模仿,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新基础教育”让教师们在努力摆脱“旧我”,寻找“新我”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活力。
两年来,教研组努力通过教研方式的改革,力求将“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以完善教研的价值体系为重点,以创建特色的研究模式为突破口,不断创生出滋养教师职业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引领教师们实现专业提升。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