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学生架起提升美术素养的桥梁

时间:2024-05-04

黄耿东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种感觉又是一门科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优秀的色彩作品往往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学生在掌握基本造型的基础上认识色彩,了解色彩,感受色彩,熟悉色彩在绘画作品和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将有助于拓展其艺术学习的视野,提高鉴赏水准。在此,以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材中的《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为例,分享教学感悟,探讨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色彩传达思想和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一、遵循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思路

《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体验,按照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节课着重从色彩知识的切入,学习方式的运用及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体验及艺术感受入手,把色彩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确定教学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趣味、美术欣赏能力及运用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践行课程理念,探索色彩奥秘

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一课的导入时,笔者特别注重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新颖的视觉冲击力来触动学生的感官,打动学生的心灵。如开头的导入,原先的设计比较平铺直叙,只单纯让学生知道哪一幅作品是表现春天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笔者把原先导入的内容改为从猜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和说出大自然春天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学生说出为何喜欢春天,谈谈春天的色彩给自己什么感受,以及把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赞美春天的诗歌展现出来,把情境、情趣、文学知识和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色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导入更有新意,更能引人入胜。

笔者特别注重把单一的美术课立体化,在色彩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的光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打破美术教学单一化的局面,开阔美术课的教学视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如为了讲解光与色的关系,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经过仔细推敲,最终在授课内容里穿插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做过的光学实验,并且结合学生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奥秘的探究,然后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启发学生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发现彩虹的最上边是红颜色,在彩虹形成过程中,光的折射起着重要作用。以此证明光是有颜色的,光与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在学生理解了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注重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实践。如请学生走上讲台亲自调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并在黑板上演示春夏秋冬相应的色彩。学生提着水桶,手上拿着画笔和调色板,非常兴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填上相对应的色彩,如春天——蓝绿,夏天——红紫,秋天——黄橙,冬天——蓝白,感受色彩之间的变化与关联。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说出色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南安长安街的博客乐餐厅,色彩的装饰采用暖色调,使人进去以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实验中学建筑的设计在色彩上采用了对比色与相邻色,体现了校园建设的独特风格,等等。在对色彩进行感悟与实践过程中,采取师生间互评,学生间也互相评价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多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主体环节的有效设计而忽略归纳环节的有效设计[1],所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会归纳也是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果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就提前说出来,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学生学习间色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黄、蓝相加,红、蓝相加,以及黄、红相加,分别变为绿、紫和橙色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调色,一方面证实这三个规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生成知识点,并得出结论,归纳出:用两个原色相加能得到新的颜色,即间色。这样,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性较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把复杂的问题、概念简单化,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致内容过多过细,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少点设计,多点空间”[2],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为此,这节课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索色彩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敢于发言,基础中等的学生唱主角,基础较好的学生唱配角。设计了一些问题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例如,太阳光是否有颜色?物体的颜色是否本来就有?色彩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品位、爱好、心情与个性等,具有象征性,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为什么,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等。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让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先提出问题,最后再请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有些学生说:“当我们的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用灰色来表示,因为灰色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有的学生说:“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心情愉快可以用红色表示。”有的学生继续说:“红色又是烦躁不安和危机的色彩,挪威著名油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用了红色,隐喻画中主人公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到的强烈不安和恐惧,同时也是画家内心愤懑、压抑的真实流露。”……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理解色彩知识提供可能,也为基础不好的学生感悟知识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一些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不要刻意追求教学结果,而应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而且还应准确定位和把握好度。以前,笔者在给每个班上美术课时都想尽量把教学内容教完整,犹如满堂灌,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各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别。鉴于此,有的班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笔者尽量做到了少而精,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讲得较多,其他的内容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在结尾处进行巧妙的总结;有的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笔者就尽力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把课的内容讲得深透,同时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比如,这节课讲到色彩的心理效应时,笔者会让学生讨论冷暖色对人的血压有什么影响。结果学生一致认为:冷色有降压作用,暖色有升压作用,所以色彩也可以应用于医学方面对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进行治疗。笔者还讲了搬运工人搬运箱子的故事,因老板把箱子的色彩改成浅色,结果搬运效率大大提高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不追求完美,并不等于不能上好课;一堂课上得更详尽,并不等于就更完美。有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形当中也可以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作业的安排,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3]。因此,在这一环节上,笔者不以统一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采取了分层布置的方式,把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度以自选的形式发布出来,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这堂课的作业,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其一是画一个色轮;其二是用色彩表现春日景象;其三是用色彩表现春、夏、秋、冬;其四是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作业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三、注重再学习,提升教学反思力

总之,对一堂色彩课教学的探索,也是教师再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具合理性,并把实践内化为教育意识,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多彩世界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角色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并促使教师在审视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备课,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心中有精品意识;二是不再费力于学生已学会或稍加点拨就会的内容,要敢于超越教参上指定的重点与难点;三是教学环节设计合情合理,有一定的梯度;四是要有新的理念、教学方式的渗透;五是有意义,上课扎实,紧扣学科的特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人得到一些启发;六是有效率,课堂教学要充实,不要有多余的内容;七是有生成,充分挖掘学生、教师、文本资源;八是呈现常态、朴实,减少矫揉造作;九是有待完善,符合本班的实际,不超过现实,不追求完美,但要追求真实;十是公开课后备课组要进行研讨、反思、评价和记录,然后把教学反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唯有如此,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才能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琦.无言而教化万方[J].魅力中国,2013(14):205.

[2]刘丽华.课堂教学有效“归纳”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1(6):73.

[3]钱枫,金瑶.以多元化的美术作业推动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1):239.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