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宝定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学习的转型期。在这种多重转型相伴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每周必开的班会课则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之一。理性反思与现代重构班会课,使之更加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
一、对班会课现状的反思
第一,班会课目标模糊泛化,缺乏针对性。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多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价值取向的偏差。班会课上经常强调要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而这些目标常常是学校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的,脱离学校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参与欲望低,很难形成品德素养的提升。班会课对学生作为一个“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培养,也因此使得学生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
第二,班会课内容设计缺乏整体性。班会课上常常只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心理负荷、情感误区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如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有的学生有学习障碍;有的学生心理自卑、闭锁、孤独,自我同一性确立有困难;有的学生思想上较为偏激等。这些学生需要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加以引导。可是,多数班主任在组织班会时或上网查找资料,或临时根据个人的想法选择主题,随意性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班会课现代重构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倡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等人类行为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班会课的核心任务不是处理突发事件或解决应急问题,也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弱点和错误,更应关注发挥学生的优势及正面的力量;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增加个人的心理能力。
第一,班会课目标是培养独立健全的人。在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忽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任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心理过程的内化与外化。现在的学生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要求班主任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处境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去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让学生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班主任要主动提高班会课实施理念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第二,班会课内容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当今,家庭、学校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很多父母对子女学习期望值过高而生活上保护过度,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定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当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第三,班会课模式要不断创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因此,班主任应在平等、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班会课,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同时,班会课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多进行主题辅导活动,给学生提供心理体验和分享的机会,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尽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自我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
三、班会课现代重构的实践框架
重构学校班会课,提高班会课的效能,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及其他力量应协调构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发现有资源,优化班会课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体系。
第一,常规教育。前期准备,包括调查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常规规范性文本、整体规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常规教育内容并形成文字材料,便于班主任把握。内容是行为规范、礼仪规范。开展方式为级部协作式、团体合作式、校际合作式、家校接力式等。课堂组织形式是情境反思,帮忙来找“茬”,自说自“划”,抢记抢答等。保障措施有成长记录卡、成长电子档案、家校电子平台、常规考核大比武、礼仪规范月等。
第二,主题教育。前期准备,一是在学生入学初,教师通过个性测验和学生在校适应能力诊断等各项心理测验,对其兴趣、特长、倾向、人格特征等作出评估;根据测定的结果排除共性问题,拟定不同的学生实际主题。二是把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主题与学生实际主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整体、系统设定。内容包括民族精神主题、学习主题、做人主题、生存主题、交往主题等。开展方式为城乡远程合作式、乡土资源挖掘式、户外体验活动式、媒体对话式等。课堂组织形式是时空连线,运用现代网络把家长“请”到班会现场;对话历史,观看有关影像资料;现身说法,邀请典型人物讲述亲身经历;心灵碰撞,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通过互说心里话的方式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等。保障措施有主题征文活动、系列读书活动、为民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和特别行动等。
第三,成长指导。前期准备,一是集中精于力量编撰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的《家教手册》;二是把好家长关,根据家长实际,运用现代媒体做好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工作,为家校配合打基础;三是开展生涯规划社团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涯进行规划。内容是学业发展、生涯发展、生活发展。开展方式为名师指点式、朋辈督导式、交流谈心式、实践体验式、经验介绍式等。课堂组织形式是讲座、案例剖析、成长有约谈心、开展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实践体验活动、触摸未来多媒体互动等。保障措施有为每位学生定制《成长手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进行指导活动、名师工作室面对面交流、培优补差活动、生涯规划社团的定期活动等。
总之,当代的德育管理中要不断反思并研究班会课,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元素,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切实成为班会课的主人,从而充分发挥学校班会课对学生的德育功能。
(责任编辑 肖松)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