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秦骁婷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幼儿的良好习惯是指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必须遵循与养成的习惯,是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包括入园、盥洗、人厕、午餐、午睡、椅子的摆放、教室内的行走、认识自己的水杯和毛巾、取放玩具筐等。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常规,是采用灌输方式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做,还是采用民主方式与孩子共同商讨,一起制定有关规范?我觉得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尊重幼儿的意志,以辩证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约束与自由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严格反复训练十分重要。刚入学时,孩子还没有任何的规则可言,他们不知道来园时要插晨检牌,不知道积木玩完了要收拾,吃完饭要将盘子放好,什么时候该小便,等等。他们刚从家庭生活跨入集体生活中,不适应是难免的。但是这些习惯是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必须养成的,所以教师要进行严格训练。教师应通过讲故事、一日活动中的及时教育、不断提醒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幼儿的习惯意识,为其以后行为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和引导。有的教师简单粗暴,把习惯培养等同于管住孩子,经常对幼儿说“不”,如不准随便下位置走动、不准随意插嘴、不准高声喧哗等,这样对幼儿的高压控制使得幼儿能力低下和主见丧失,从而对教师唯命是从。有关研究表明,在宽松、自由、接纳的环境里,孩子的创造精神与创造品格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幼儿,从发展的角度去改进教学行为,不要仅仅因为严格执行常规要求,而失去了培养与保护孩子创造精神的宝贵时机。
尽管幼儿是受教育者,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分析,幼儿还应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更新观念和转变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理解与尊重幼儿人手,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从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有一次,角色游戏结束的时间到了,我摇动铃鼓提示孩子们“下班了”。其他孩子都开始收拾起玩具来,只有医院的小医生圆圆没有配合我的指令。我走过去问他:“圆圆,你怎么还不收拾?”他指了指坐在病床上挂水(输液)的军军,回答:“他还没挂好水呢,不能随便拔掉针的!”我本来想强制命令他收拾玩具,但转念一想,这是孩子在生活经验上进行的创造,更是人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萌芽,是幼儿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应该保护而不是扼杀。于是,我对他说:“那你等他挂完水再下班哦!”圆圆爽快地答应我:“好的!”
当然,对幼儿的良好习惯培养不能一味约束,但也不能一味放任。既要用一定的严格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幼儿,又要体现幼儿意志,给幼儿一定的自由。体现幼儿意志的最好方法是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行为习惯规范的制定上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使规范更符合幼儿的需求,还能使幼儿明白常规的意图与价值,从而更自觉地遵守。
二、规则与变化
我们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制订基本的规范要求,这些规范要求应该是稳定的、相对划一的,如穿脱衣服的要求、摆放桌椅的方法、摆放碗筷的顺序等,需要规定得非常细致和明确。这样的规范要求有利于使幼儿养成习惯,对培养孩子做事认真、有序、讲方法等行为习惯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幼儿面对相似问题情境时做出良好反应,而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试探成人的规则界限,由此树立成人的权威,让幼儿觉得成人是说话算数、可以信赖的。
此外,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天真烂漫,性别、天赋、外貌特征、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的孩子。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当哪个孩子表现与众不同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弄清楚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现实中,许多教师并不缺乏发现差异的眼睛,而是面对差异往往固执地坚持所谓的规范,用划一不变的思维定势来要求幼儿,从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对行为习惯的规范要求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进,以使其切实行之有效,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上,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习惯教育,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要适应孩子的不同品性和不同个性。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要体现年龄特征,要有阶段性,譬如从小班升到中大班,习惯要求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应是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逐渐改变的。另外,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上也要做到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向标准迈进。
三、惩戒与奖励
惩戒,是纠正孩子在行为习惯上的错误的方式之一。但惩戒也要讲求科学方法,一旦惩戒不当,不但对幼儿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他的行为逆向发展。例如,有的孩子故意将米粒和饭菜撒得到处都是,可以请他跟阿姨一起将地面打扫干净,体会阿姨劳动的辛苦;几个孩子争抢玩具,可以暂时将玩具没收,等他们安静下来后,想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惩戒后,一定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教师为什么要惩罚他们,并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不能一味使用惩戒,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幼儿情感上接受不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其他不良行为。
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如果幼儿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和自我学习者。因此,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如给能自己吃饭的孩子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通过适当地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颜色的五角星。久而久之,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孩子获得表扬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肖松)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