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本研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04

[摘要]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我校针对师资队伍现状,尝试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研训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丰富研训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围绕研训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

[关键词] 校本研训;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9-0062-03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我校现有教师244人,40岁以下教师236人,约占96.7%,其中30岁以下教师165人,约占67.6%,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针对师资队伍现状,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尝试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思路,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完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构建研训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构建展示平台

在教研组内,我校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立足学生差异,结合教师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活力,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以此更好地促使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我们尝试采用“同备—异构—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模式,将校本研训的三种力量,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有机整合在一起。在学科组内,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科示范教学观摩活动,请市、区级骨干教师或是在各级竞赛中获奖的教师执教示范课。课后,教者做课例解读,并接受听课者的现场提问,研讨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场面非常热烈。无论是教者还是听者都沉浸在浓烈的研讨氛围之中,话题越研越深入,思路越研越开阔,策略越研越明确,实现了共赢。

2.构建合作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发挥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群体的智慧与才能,通过共同体内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见解,扩大新经验,形成思维的碰撞。在教师教育教学考核中,我校改变了以往考核个人的做法,把考核重心指向教研组,引导教研组的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合作,组内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避免教师个人“孤军奋战”。

(1)学科内教学问题交流活动。教师执教过程中因不同的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会产生共性的问题,或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惑、困难,甚至因新理念的引导,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产生一种新的想法或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我校加强了研训制度建设:每周专题研讨制度——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交流研究专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措施;每月交流制度——教研组总结归纳研究专题的进展情况、研究成果与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学期阶段总结制度——学期结束时,召开课题交流会,由教研组汇报校本研究的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便于在全校推广。

(2)学科之间对话交流活动。我校以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尝试建立“学科联动、组内互动”的研训模式,开展跨学科主题研究活动,让教师在研训中真正动起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构建反思平台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我校采取的形式有:课后反思、教案批注、教学片段反思、观摩反思等。我们遵循“问题切入—实践探究—理论提升”的模式,开学初,引导教师结合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学科课程实施中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制定个人问题研究方案;学期中,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撰写案例反思;学期末,针对个人研究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撰写教学论文。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们有的记录某一个失败的教学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有的记录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有的结合校内观摩课、示范课,进行理性思考和本质探究。因为教师的探索有明确目标意识,有丰富的教学实践,有课题的理论引领,所以学期末的教学论文呈现出主题鲜明、观点独到、策略有效、案例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含金量较高,不少文章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二、丰富研训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

1.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相结合

我校特聘了校外知名学者及特级教师,定期到学校听课和举行讲座,传播新课程理念,引领新课程实践。同时,我校刘萍丽校长、林俊主任,分别是语文、数学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脉搏,教学实践丰富,教学风格鲜明,在校本培训中发挥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江纪龙、黄元虎等市级学科带头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2.校外观摩与校内研讨相结合

近年来,我校多次组织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观摩优质教学,聆听专家讲座。回来后,外出教师采用讲座与上课相结合的形式,向校内教师作专题汇报,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教师们再结合校情、班情,择优采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

为使研训的实效性增强,除对全体教师进行现场研训外,我校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教育科研专题网、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学校开辟了教学论坛,实现网上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提升;学校为教师创建年级间、学科间的交流网络,实现了学科整合。

三、围绕研训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1.精选队伍,奠定基础

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主持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策略研究”被确定为“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我校申报研究的“学科课程实施中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由校长、特级教师刘萍丽亲自主持,学校领导常务负责课题研究,特级教师参与课题过程管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主任和部分教研组长分担子课题研究任务。所有核心成员,都是学校中层领导、学科业务骨干,他们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具有年龄优势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分别参与过省级、市级各类“九五”、“十五”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研究能力,为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才保障。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有丰富的并且不断更新的知识。为了发动和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营造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氛围,在正式进行课题研究前,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一书,储备好理论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教科室利用网站进行差异教学的专题论坛,如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面对学生的学习差异,你是如何应对的?在论坛上,教师们各抒己见,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我校教科室还为教师推荐了许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优秀文章,让广大教师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锻炼、成长。

3.规范操作,做“真”课题

我校把课题组与教研组相整合,使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做到常态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常态化,这就为做“真”课题提供了条件。从隆重的开题仪式,到每学期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课题研究的深入又为做“真”课题提供了保障。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先锋”作用。教科室成员率先垂范,组织攻关小组,利用假期阅读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借鉴国内外课题研究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研究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量表,形成“差异教学研究工具包”,如《课程设计表》、《单元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问题研究反思表》、《两组学生在课前测试和课后测试的得分分布表》等,让教师在从事课题研究时有了操作的依据。

四、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

成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彰显成果有助于激发个体发展内驱力,唤起个体的成长欲望。教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及时总结及有效反思。我校每学期开展的教学探索、观摩反思、精品教案评比活动,让教师们有了总结的机会和动力。同时把教师实绩考评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既减轻了教师学期末的工作负荷,同时也提高了质量。我校在评价的程序上进行了改革,让教研组长承担领导、组织、指导、考核、反馈的责任,更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握业务指导的主动权。在教研组长评比的基础上,学科主任再进行学科内的调整,使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校每位教师亲历教科研,及时撰写文章,积极投稿,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获奖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学校创办还未满5年,但全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竞赛中获奖的已过百人次。近三年,我校已有5名教师在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30多人次获区、市级赛课一等奖,数十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我校制定了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能手、教学标兵、教学精英评选工作,为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形成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并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在学校的表率和示范作用。目前,我校已有江苏省特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15人,区级骨干教师23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对教学研究投入的时间在增多,热情在增长,成果在显现,教师主动成长的欲望愈发强烈,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我校实施校本研训一体化,创设了民主交流、合作探究的研训氛围,给教师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教师实现由“文本”观念向“行动”实践的转化,促使教师在反思中研讨,在研讨中行动,在行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提升,实现知行的统一与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永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