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背景下楹联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4

高树军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学校开展楹联教育,不仅是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要求,更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楹联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中国元素”,又有世界眼光的新时期主人,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基于这一背景,我校在开展楹联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改引领楹联,楹联丰富课改

1.以新课改的理论为指导,促进楹联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学校的楹联教育,必须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才能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提升楹联教育的效果。我们借鉴自主探究的新课改理念指导学生,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体验学习的方法来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楹联创作当中,使他们真正体验楹联创作的乐趣,教育效果十分显著。这一事实说明,开展楹联教育,必须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合作、展示中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把握楹联的文体特点和创作要求。

2.开展楹联教育拓展了新课改的实践途径,丰富了课改的内涵

课程改革的实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学习创作楹联的过程,是深化认知、丰富实践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我校在实施楹联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学习、欣赏、创作楹联提供了一系列实践的平台,如建立良好的开放式课堂,提供广泛的素材供学生选择,组建楹联创作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幸福地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弘杨民族精神,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审美能力。

二、兴趣激发动力,实践彰显活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科学、有效地落实楹联教育的功能,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楹联的积极性,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做文章。我校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兴趣。从空间上看,处处有联,如门联、墙联、楼名联、名人塑像联、碑廊联、园圃联、教室联、楼梯联等;从时间上看,时时有联,如会议联、重大活动联、班级的“今日对联”、学校的每周征联和每月一期的《校园楹联报》等。

2.研发校本课程,推进楹联教育

为了扎实、有效、有序地开展楹联教育,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的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结合楹联特点,力求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先后编写了《走进对联》、《怀文联语》等校本教材,涉及楹联典故、楹联知识、名联解读、师生习作等内容。

3.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学习乐趣

在形式上,有出句、对句、课文联、活动主题联等征联创作活动;在内容上,有关注传统节日的、体现重大活动的、复习迎考的、国家大事的,等等。总之,多姿多彩的征联活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培养了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

三、丰富教育内涵,拓展课改视野

开展楹联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大进步,也拓展了教育的视野,推动着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楹联教育丰富了学生素质中的“中国元素”

楹联是国粹,是中华文脉的渊源之一。它对传承民族文化,连接世界生活同等重要。我校学生在接受楹联教育以后,不仅知道过春节时春联怎么贴,还能在作文里、在讲话中运用楹联,这些都是学生素质中“中国元素”的自然流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楹联来增强文化魅力,不仅我们中国人会感到无比自豪,外国朋友也会羡慕不已。

2.楹联教育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新课标精神

楹联教育提升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开展楹联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例如,班级开展班训征联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就是自主教育的具体表现;学校开展重大节日和重要时事征联活动,学生就去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既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3.楹联教育拓宽了现代教育的的思路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特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面对新形势,开展楹联教育,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素质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现代教育只有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更具内涵,更有深度。

秉承国粹,历练品德,使楹联教育的德育功能得到了彰显,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相信,通过楹联教育达到德育目的,即将由今天技术层面的操作,升华到明天的艺术德育高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R].

[2]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余文尉.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8(4).

[5]严考亮.传统格言楹联的德育价值[J].中国德育,2007(10).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责任编辑田欣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