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定成
长期以来,区级专职教研、科研、培训部门分属独立的机构,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如何提高教研、科研及培训效率,建立高效的发展性的基础教育研训机制?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与时俱进进行机构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推进研训一体,通过教研、科研和培训三者间的对接、融通,进一步开发与整合教育研训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
一、改革机构,推动研训一体化进程
课改引发了对现行研训机构设置与职能作用的自省、调整和变革。武昌区教育局积极推动研训一体化进程。基本思路是:以转换机构职能提升服务效能,以整合研训资源带动资源优化,以建立研训网络促进一体化,以研训一体化加快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研训促进学校发展,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研训促进干部、教师发展。2005年,武昌区教育局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基本原则,将武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和武昌区教师进修学校整合为一个法人单位,即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为教培中心),赋予教研、科研、培训三大职能,成为武汉市将教研、科研、培训整合一体的最大的研训部门。整合后的教培中心,创设研训一体的组织保障条件,使之成为集教育决策研究、教学研究与指导、科研管理与指导、教师和干部业务学习与培训的综合性机构。教培中心内设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三个职能部门,实行在新课程引领下的职能转变与整合,以期形成教研、科研、培训的相互对接、协调、连通,在充分整合中更有力地促进干部、教师专业成长。
二、整合资源,创建一体化工作机制
改革后的教培中心,进行了包括人力、课程、网络等研训资源的深度开发、优化整合、有效共享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一网——武昌研训网,办好一刊——《教育改革与探索》,创建一基地——国家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建立立体的研训网络格局。
一是通过制度建设,促进职能融合。重新调整、规范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在中心班子领导下,教研、科研、培训、学校形成研究协作体,采取课题分担制、例会合议制、调研督导制、网络互动制等多种方式,统一布置,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二是开发人力资源,打造复合型研训队伍。以武昌区教育局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及管理方式的改革,引领专业技术人员转变角色,人人当多面手。三是发挥区位优势,丰富课程资源。巧借武昌区位、人才优势,盘活研训资源。依托名师室,开发名特教师经验成果资源;依托教研处、科研处、培训处,开发一线教师课堂实践资源;依托电教馆,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四是课题驱动,开展研训机制探讨。依托武昌区申报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研训一体化的机制和资源整合研究》,力求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优势,开展有效教学教科研和培训指导。
建立研训一体化工作机制。改自上而下、各自为政的研训方式为区、片、校互动,行政、教研、科研、培训联动。教培中心实行每周一天集体研学制度,形成“每周一片、每片一校、每校一题”的下校服务制度。教研、科研、培训三个部门通过问题或模块形成联动:在教研活动中,重视全区教学工作反思,确定典型问题;将典型问题聚焦为科研课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广大学校和教师共享。
三、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培中心的职能集中体现在“服务”上,研究、指导、管理、引领、培训、支持和帮助等成为教培中心的主要职能。向全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服务,提供教育科研、德育研究、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策划、组织与实施中小学校级干部、后备干部、教师的培训,指导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和组织管理;全区中小学培训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还要帮助、指导学校有效开展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与校本课程建设,改进校本研训方式,提高校本研训的水平和实效。同时担负为区教育局重大决策提供依据的责任。
教研、科研、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阵地前移到课堂,学校和干部、教师、学生的需求成为研训资源。构建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新机制。促使教研员逐渐转变角色,开展教研员到学校当教师的教学体验周活动。教研参与者由教师扩大到学校管理者,教研活动增加了教学管理方面的专题对话活动。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内容上从文本教研转向课程教研,机制上由自上而下的教研向区、片、校上下互动,培训、教研、科研三方联动转变;方法上由评价式向互动研究式转变;途径上由教研组以“统一”为主旨的教研,转向合作式研究型集体备课研究。这些转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教研的效益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教研、科研、培训的对接。针对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是引领规划课题,选题要切合教育教学实际;过程和结果要关注促使师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变化,要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实际改进与改善。二是着力推进旨在聚焦和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校本科研,入口小,内容实,研究方式灵活,而且成本低,参与面与受益面广。培训坚持“按需培训、全员全过程培训、研训一体”。从通识培训,到学科培训、专项培训,全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深化。课改培训工作已初步建立“研训一体,以研促训”的培训模式,构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项培训”三种培训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区、片、校多级培训网络,实现了由文本培训向课程培训的转变,由灌输式培训向探究式培训的转变,由单一的集中式、理论式的培训形式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转变。
四、建立研训网络,促进研训成果的最大转化
教研、科研、培训人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在合作平台上进行专业引领与指导。一是落实常规下校调研制度。每学年三轮调研,一轮调研推进成果转化,二轮调研促进形成机制,三轮调研强调反思整改。采用“四抓四落实”制度:抓管理,落实到校长;抓目标,落实到教师;抓研究,落实到学科;抓变革,落实到课堂。二是落实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开展常规教研活动,质量月活动,双评、双聘等活动激励教师热情。三是发挥教研员学科基地示范作用。建设一科一校一基地,开展教研员实践周活动。四是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通过问题研究,引导教科研方向;采用名师帮扶,培养骨干。重点指导学校备课组工程建设,指导有效课堂研究,指导合作式校本教研。发动教师自主建立新教师合作体、骨干教师团队、师徒对、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等灵活多样的合作体,强化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机制。
建立片中心学科小组教研、科研、培训制度。开展片内校际比武、交流活动。开展片内学情研究,探寻适性教学策略。落实片内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学校主阵地和主体作用。各学校根植校本,立足课堂,研究课程,开展“三课”研究,即备课研究、课例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走研究发展之路。通过行动研究,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创新工作状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区级专业研训部门走研训一体化道路,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潮的必然要求。武昌区教培中心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及研训一体化的进程,成功地规划、引领、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色地完成了国家级实验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武昌区教育教学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田欣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