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出“贫困凹地” 实现跨越发展:赣南原中央苏区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时间:2024-04-23

石 霞 芦千文

赣州俗称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赣南各项经济指标不仅落后于全国、中部地区以及江西省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还集中了江西省43%的贫困人口,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可谓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堪称“贫困凹地”。2012 年6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转变发展思路,抓住战略机遇,走出“贫困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赣南脱贫致富面临的挑战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来看,赣南要跨越“贫困凹地”,应利用毗邻沿海发达区域的优势,“输入工业化”,快速提升地区工业化水平。但是,赣南却面临区位优势不明显、生态环境制约、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因素的挑战,克服这些挑战是赣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区位优势不明显

从理论上说,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两类:成本因素和市场因素。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和外需萎缩的“双重压迫”,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只有满足成本和市场两大条件的区域,才具有“输入工业化”的区位优势。赣南虽有毗邻珠三角的地理优势,但除了少部分市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外,总体上并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

第一,不具备市场优势。赣南远离新兴市场中心,距区域性经济板块核心的深圳、广州、厦门、南昌、长沙都在400公里以上,处在各个经济板块的边缘,很难搭新兴市场崛起的便车。赣州本地区市场规模狭小,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弱。有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对转移区域选择与产品市场分布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1]。而赣州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于不高,区内市场容量较小,并不受大企业的青睐。据赣州招商局提供的数据,落户赣州的大项目和核心技术项目很少,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的小规模外向企业居多。

第二,成本优势不明显。这反映在投资效益、物流成本和用工成本上。一是投资效益不高。2011 年赣南地区投入产出比(1.33),虽然高于江西省(1.05)、西部地区(1.27),但低于中部(1.44)及全国的平均值(1.52),更低于毗邻的福建(1.80)、湖南(1.66)。二是物流成本过高。赣南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物流成本高于周边地区。三是劳工成本优势不明显。与临近的地级市相比,赣州平均工资水平虽然低于福建莆田市、南平市及龙岩市,和粤北、粤东、粤西的12 个地级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劳动成本优势(见图1)。但如果考虑行政区划因素,这一优势并不明显。

图1 2011 年赣南与粤东、粤西、粤北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较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约

赣南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区。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准入有严格限制。这就必然限制了赣南的发展空间。

第一,限制了资源开发。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赣南36.3%的区域面积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还把10 处区域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共涉及赣南11 个县区,占赣州市国土面积的40%。国家规定,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内,不能随意从事矿产开发、化学农业、伐木、工业等产业,这就限制了赣南地区的资源开发。

第二,抵消了区位优势。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规定,抬高了产业进入成本,从而抵消了低成本优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赣南近5 年关闭和搬迁了2540 家企业,拒绝了3150个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涉及资金近千亿元。

第三,挤占了发展资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从窘迫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数十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已使97.34 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破坏,1050 万亩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要恢复这些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不仅如此,为了保护水源地,需要安置大量的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地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在促进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上政策频出。从2008 年至2012 年11 月底,相继出台了三十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几乎涉及东中西所有地区。虽然国家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将扶持赣南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并没有形成特殊的支持效应。比如,没有对赣南地区在保障水源资源供给、维护森林生态所牺牲的经济利益等做出系统性的政策安排。再者,周边各省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为了承接产业转移,也竞相出台和承诺各种优惠措施,冲抵了赣南的“政策效应”。

二、赣南地区脱贫致富的机遇

世界各国为了顺利渡过经济危机,都忙于转方式调结构,试图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我国政府更是未雨绸缪,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这一趋势性的转变,使赣南地区特有的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环境资源等战略升值,拥有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后工业化产业的机遇。

(一) 稀土、钨资源升值: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优势凸显

稀土和钨资源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以此为基础的材料产业,日益成为成长性好、附加价值高、应用广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赣南地区在此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第一,赣南素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之称,稀土和钨矿产资源丰富。赣南的离子型稀土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0%、离子型采矿权占全国的8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2012年)占全国的67%。赣州也是钨和离子型稀土的主产地和集散地,集散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50%。

第二,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新材料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为赣南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为促进稀土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了对稀土和钨开采、冶炼、出口的严格监管,并开始实施战略储备制度。这就倒逼赣南从“卖资源”向“卖材料”转变,从而客观上加速了赣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形成。

第三,相关产业集群初见规模。赣州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优势:稀土分离能力约占全国同类矿的50%,冶炼能力占全国的60%,是全国最大的稀土金属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材料终端产品生产也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比如稀土永磁电机200 万台、锰酸锂动力电池600 兆瓦、稀土陶瓷刀具500 万套等。近年,稀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营收入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2010 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2011 年突破300 亿元。可见,赣州新材料产业已经具备跨越式发展的竞争优势,正在成为全国新兴材料产业基地。

(二)森林资源:林果生产、加工、储备等优势明显

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2011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6.6%,具有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及相关加工业集群的基础,有实现森林“软产品”市场化的潜力。

第一,有发展脐橙和油茶产业,成为区域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赣南位于柑橘5 大优势产区之一“赣南—湘南—桂北优质鲜食脐橙带”的核心区域。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赣南脐橙品质最优,享誉全球,产业优势显著。赣南也是油茶最适宜栽培和生长的区域,适合发展油茶产业,特别是食用油产业。目前,我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过度依赖进口,食用油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发展节省耕地、品质好的山茶油,是提高食用油安全的重要选择,也是赣南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赣南处于我国脐橙、油茶产业分布的中心地带,可以利用品牌、政策、科研等优势,打造区域市场中心。

第二,发展碳汇林业潜力突出。碳汇林业是世界各国减少碳排放、争取工业化发展空间的战略手段[2]。我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必然高度重视碳汇林业的发展。赣州林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7.8%,拥有发展碳汇林业的特殊优势。所以,赣南应以林业为基础,发展碳汇产业链,大力培育鲜活食品、中药材、木材等产业,拓展致富空间。

(三)环境资源升值:休闲与宜居优势突出

拥有舒适生态环境的地方,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养生的场所,也获得了发展机遇。赣南恰恰拥有这种优势,有发展休闲产业、培育宜居城市的区位优势。

第一,环境资源得天独厚。赣州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共计21 处(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空气清新,气候湿润,温度适宜,被誉为“生态家园”。赣南毗邻“珠三角”富裕地区,如果交通条件改善,配套建设教育、医疗、信息等基础设施,有可以成为发达地区居民度假和休闲的“后花园”和“养老院”,可以借此建设“最具人气的宜居城市”。

第二,文化资源丰富。赣南历史底蕴深厚,有“红色故都”、“客家摇篮”、“南国宋城”的美誉,尤其是“红色资源”遍布赣南。因而,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资源,构造“精神家园”,使赣南成为我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民族文化中心。

三、赣南地区脱贫致富的思路

赣南要走出“贫困凹地”,不能沿用“输入加工贸易产业,快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而应立足于资源优势,抓住新兴市场崛起的机会,发展新兴产业。

第一,把发展必需消费品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必需消费品产业需求弹性小、市场空间随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而稳步增长。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的阶段,中等收入人口不断增长,消费品升级加快,必需消费品产业发展空间很广阔。赣南可以借此打造绿色、优质、高档农产品供应基地;还可以利用市场中心地位,积聚周边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业以及保健品、生物制药、化妆品等高附加价值产业。同时,赣南应着眼未来,发展新兴产业。这包括依托稀土和钨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及相关终端设备制造业;依托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城市,推动老龄产业、外包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概括地说,就是做大做强必需消费品产业—— 支撑经济稳定发展;做大做好新兴产业—— 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第二,把发展富民产业与富税产业相结合。按照现在的税收制度,农业是富民产业,工业是富税产业。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没有税收;工业则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在赣南,这两者可以是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资源加工链条越长,实现增值的环节就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多。而资源稳定的、持续的供应能力,直接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因而,一方面,赣州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加工产业,促进就业和税收增长。

第三,把发展教育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地区成功跨越的基础性力量。例如,印度班加罗尔外包服务业的成功,得益于印度完整的工程教育体系为其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3]。所以,打造技术劳动力优势,对于赣南发展优势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低成本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人才,满足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把学校与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第四,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宜居城市相结合。生态环境是宜居城市的基础,宜居城市又是吸引人才、聚集人气、发展旅游的本钱。因此,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就是进行资本积累。“生态资本”的积累,可以强有力地支撑赣南优势产业的发展;随着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还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如碳交易收入、生态补偿收益等。

四、赣南地区脱贫致富的对策

赣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从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资源整合。赣南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其拥有的技术、科研和市场优势,高起点整合区域资源、科学布局产业链条,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集资源开发、保护、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机制。条件成熟时,可以此为平台,聚集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园区上市,借助社会资金振兴赣州经济。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还应引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共建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形成劳动力比较优势。另外,鼓励科研机构、学校和园区企业互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平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进旅游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旅游设计院,对赣南的红色资源进行产业规划、题材设计及项目开发,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还可以引进国有粮食企业或其他食用油生产企业,对赣南油茶资源进行整合和产业布局,培育我国以油茶为原料的食用油生产基地。总之,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龙头带动产业、产业推动区域的目标。

第二,利益共享。只有企业、政府、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才能保证赣南发展动力不衰。因此,建设“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建立内部资源共享机制。组建赣南稀土、钨业等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负责整合地区资源,并通过股份合作、协作补偿等方式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赣南果业、油茶农民合作总社,整合小规模的农民合作社,推进脐橙和油茶的标准化种植、现代化服务、市场化营销,迅速形成产业优势。二是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股东制产业园区,融合全国各种有效资源,尤其是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共同分享发展红利;也可以合作社为平台,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构建合作分享机制。三是建立区域内政府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区内生态补偿机制,给予生态功能区市县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体制创新。赣南的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整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建立地区内外的协调机制,解决区域内条块分割、产业“碎片化”等问题。要做到这些,必须实行体制创新。考虑到赣南的特殊功能和政治影响,建议将赣南地区确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试验区”,探索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率先改革试验:一是在赣南地区试行绿色GDP 考核体系,探索绿色资源增值的途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二是率先把赣州确定为碳汇扶贫、新能源扶贫示范区、循环经济试验区、低碳试点城市,把探索连片扶贫开发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整体扶贫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三是探索智力扶贫方式,试行教育体制改革,在赣南试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全国592 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考生,实行特殊录取制度,把赣州作为全国教育扶贫和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四是赋予地方政府有整合各种项目、集中落地、连片开发的职权,以克服现有条块分割、项目分散、协同效率差的弊端。

赣州自然优势及特殊政治地位,作为“生态文明与体制改革试验区”,具有特殊示范意义,有利于探索贫困地区在新的环境下,整体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2]李怒云,杨炎朝.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2).

[3]赵楠.印度发展服务外包模式探析[J].当代亚太,200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