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进岩溶地貌,探寻区域发展对策

时间:2024-05-04

齐燕

“走进岩溶地貌,探寻区域发展对策”地理主题学习依托驱动性任务展开,力求达成“结合实例,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分各类次级地貌景观,并能简单描述其特点;认识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笔者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成因及形成条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任务一:观特征,析成因。由于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样态不同,笔者选择了贵州省兴义市的万峰林(地表)和织金洞(地下)两处特征明显的地点作为研究地点,并将全班学生分成万峰林组和织金洞组,分别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及成因和地下形态及成因。

万峰林组的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和研学手册的内容,将万峰林中不同的景观图片与具体的地貌名称,如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洼地和溶斗(天坑)等,一一对应起来,明确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地貌特征及成因。该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不同的景观图片与相应的地貌名称一一连线,并用表格梳理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地貌特征。其中,石芽呈长条状或网络状,地貌高低不平,崎岖难行,石林由高度较低的多个石芽组成,峰丛基部相连并成簇分布。学生从拓展学习资料中找到了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即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和破坏了石灰岩,随着流水的不断溶蚀,岩层越来越薄,沟壑越来越深。

织金洞组的学生通过织金洞的全景视频了解到地下喀斯特景观规模不一,从长数米到数百、数千米,常呈层状分布,具体地貌类型有三种,分别是从顶部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由底部向上发育的石笋及连接顶部和底部的石柱。学生从拓展学习资料中找到了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的淀积作用,即在适当的条件下,钙离子从水中沉淀析出,产生新的碳酸钙矿物,最终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壮丽的自然景观。

任务二:识分布,析条件。该环节,笔者让学生尝试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学生查阅我国温度带划分、年降水量分布及地形等地图资料,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对这些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做出如下分析:一是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二是该地区地形以山地居多,可溶性岩石分布广,积层厚,岩性纯,且裂隙发育。

任务三:品其苦,谈发展。该环节,笔者出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地形、植被、水源特点和石漠化成因的文字资料,以及贵广高铁和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图文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为贵州省的发展建言献策。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有利因素包括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丰富等,不利因素包括地形崎岖,工程建设难度大,交通落后,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贫瘠等。进入建言献策环节,一名學生从特色旅游角度出发,提出开发生态研学、科普研学等研学路线,为贵州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作者单位:潜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