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沈丹萍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概念,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激活经验,从生活走向数学
“快慢”是描述“速度”的生活用语,由路程与时间共同决定。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固定一个量、参考另一个量来比较快慢。因此,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快慢”受时间和路程两个因素共同影响,让学生对“快慢”的认知从生活走向数学。
新课伊始,笔者先为学生提供如下3个生活情境:①小明上学用时5分钟,小红上学用时4分钟,小军上学用时5分钟;②小明上学用时5分钟,从原路回家用时4分钟;③女子百米短跑中,小丽和小红同时从起点出发,小丽跑在小红的前面。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上面的3个情境中,哪些能比较出快慢?
对于情境①,大部分学生认为小红快,因为小红上学用的时间最短。个别学生提出质疑:不知道他们的家离学校有多远,这样比较不公平。对于情境②,很多学生忽略了“原路回家”这个隐含信息,认为只知道时间,无法判断小明是上学走得快还是放学走得快。一名学生反驳,“原路回家”说明小明上学和放学走的是同一条路,小明放学回家用的时间短,所以他回家时的速度更快。对于情境③,有的学生认为“百米”就是“跑了100米”,只知道“跑多远”,不知道“跑的时间”,无法比较;有的学生提出小丽和小红跑的长度不是“百米”,既不知道两人分别跑了多远,也不知道时间,无法比较;还有的学生认为小丽和小红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的,同时跑,说明时间相同,小丽跑在小红前面,说明小丽更快。笔者告诉学生:“‘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在数学中叫‘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远的就快。‘快慢在数学中叫‘速度,速度既与路程有关,也与时间有关。我们要比较速度,可以统一时间比路程,也可以统一路程比时间。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在一个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量。”
二、丰富过程,从感性走向理性
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它用一份时间对应的路程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当比较对象较多、路程和时间又不相同时,比较单位时间对应的路程更简洁。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凸显速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感知速度单位的科学性。
笔者补充上述情境中的信息,出示“小明5分钟走了300米,小红4分钟走了300米,小军5分钟走了400米”,并提出问题:现在你能比较出谁快谁慢吗?学生重点通过计算辨析小红和小军的速度。随后,笔者出示如下4种学生作答的典型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方法是否正确。
学生认为方法2和方法4比较容易看懂。对于方法1,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方法1中“5”和“4”表示的意义,帮助学生明确:300米是小红4分钟走的路程,20中有5个4,“300×5”求的是小红20分钟走的路程;400米是小军5分钟行的路程,20中有4个5,“400×4”求的是小军20分钟行的路程。学生理解后,笔者让学生解释方法3中算式的意义,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要将时间变得一样,路程扩大多少倍,时间也要扩大多少倍。学生理解上述方法后,笔者提问:如果把这些方法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有的学生认为方法1、2、4都是将时间变成一样后比路程,方法3是将路程变成一样后比时间;还有的学生将方法1、2、3归为一类,认为都是将路程和时间中的一个量变成一样的,比另一个量,比的是总时间或总路程,而方法4比的是一份路程。
接着,笔者增加小丁的信息(6分钟走了420米),并提问:如果按速度快慢排序,小丁排第几?你打算用哪种方法判断?通过交流,学生发现用方法4最簡单,因为只需算出小丁每分钟走的路程,就可以按速度快慢进行排序。笔者顺势揭示速度的概念,并设疑:一只乌龟2小时爬行120米,你能算出乌龟的速度吗?学生立即回答:乌龟爬行的速度是60米。一名学生反驳:乌龟爬行的速度不可能跟小明一样。笔者追问:这两个“60米”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发现小明的60米是每分钟行走的,乌龟的60米是每小时行走的,并提出要在两个“60米”的后面分别加括号注明是每分钟还是每小时。后续,笔者教给学生速度单位的写法,并通过除法的意义引出“/”是“除号”,路程是被除数,时间是除数,速度是将路程等分后的结果,相当于每份数。
三、打通关系,从浅层走向深刻
“速度、路程、时间”数量关系模型的建构离不开对“速度”现实意义的理解。笔者设计了同一个主题下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深化对速度概念及其与路程和时间之间关系的理解。
五一假期,小红一家三口驾车从宜城出发到保康五道峡游玩。
(1)小红家到宜城高速路口有7200米,爸爸从家开车9分钟到达路口,车的速度是多少?
(2)高速路上宜城到南漳段最低限速60千米/时,最高限速120千米/时,如果继续按之前的车速行驶,爸爸有没有违反行驶规定?
(3)在高速路的宜城到南漳段,爸爸将车速提高到120千米/时,25分钟后到达南漳,宜城到南漳段的高速路有多长?
第(1)题是求速度的基础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速度的意义求出车速,并将速度单位写成复合单位的形式。第(2)题看似是比较速度快慢的练习,实际上需要先解读速度的含义。学生通过计算,能清晰地表述转化思路“800米/分表示1分钟行驶800米,1小时等于60分钟,800×60=48000米=48千米”,进而判断“爸爸的车速是48千米/时,车速比最低限速还低,要提速”。笔者追问:将“米/分”换成“千米/时”,为什么要用乘法?学生回答:将每分钟走的路程换算成每小时走的路程,实际上是求“60分钟的总路程”。第(3)题所给的时间与速度单位不一致,学生需将单位转化后再计算。有的学生将“120千米/时”转化成“2千米/分”,还有的学生将“120千米/时”转化成“2000米/分”。笔者追问:这两个答案都对吗?同一个速度怎么有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通过交流,学生认为这两个答案大小相等,同一个速度可以用不同的时间和长度单位来描述。笔者继续追问:都是转化单位,为什么这一题用除法?学生回答:将每小时走的路程换算成每分钟走的路程,“每小时走120千米”就变成了“总路程”,因为“速度=总路程÷时间”,所以用除法。当学生算出路程是“50千米”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车速是120千米/时,路程是50千米,路程怎么比速度还小?学生回答:速度是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120千米/时是用小时作单位描述快慢,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较多,宜城到南漳段不到1小时行驶的路程,所以表示路程的数量看起来比表示车速的数量要小。
学生在应用三者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速度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作者单位:宜城市窑湾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