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文相 吴凤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形成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邮票的张数》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结合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邮票的张数》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有如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会解答形如“ax+x=b“或“ax-x=b”的方程;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开课导入时,笔者用课件出示数学信息“姐弟两人共有邮票180张,姐姐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并提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题抛出后,大部分学生提出“姐弟俩各有多少张邮票”。笔者追问: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后提出:姐弟两人的邮票相差多少张?笔者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就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数学思考。
借助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解答“姐弟俩各有多少张邮票”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问题一:你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姐弟两人邮票张数的关系吗?
“喜欢的方式”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预示了表达方式的多样。一名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姐弟俩邮票张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或弟弟的邮票张数=姐姐的邮票张数÷3,以及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
问题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吗?
学生既要求出姐姐的邮票张数,又要求出弟弟的邮票张数,因为所求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所以学生的解题思路各异,列出的方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或(180-x)张邮票,列方程“x+3x=180”或“180-x=3x”;还有的学生设姐姐有y张邮票,弟弟有“y÷3”或“180-y”张邮票,则方程是“y+y÷3=180”或“y=3(180-y)”。
问题三: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另一个量吗?
学生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列方程x+3x=180,得出x=45时,笔者提问:姐姐的邮票张数怎样求?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呈现如下两种方法:借助姐弟俩邮票张数的倍数关系,列乘法算式“45×3”,得出135张;借助姐弟俩邮票张数之和为180,列减法算式“180-45”,得出135张。
结合情境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为拓展学生思维,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笔者提出问题:你还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学生因为有解答“和倍”问题的经验,比较容易想到用算术方法求解:先求出弟弟的邮票张数是“180÷(3+1)=45”张,再求出姐姐的邮票张数是“180-45=135”张或“45×3=135”张。还有的学生用比例分配知识求解:弟弟是“180×[14]=45”张,姐姐是“180×[34]=135”張。
解决这个问题后,笔者出示课后习题:“长方形画框的长是宽的2倍,画框共用了162厘米长的木条,这个画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类比邮票张数的解答方法,大多数学生设宽为x厘米,则长为2x厘米,根据周长公式列方程“2x+4x=162”或“(x+2x)×2=162”来求解。还有的学生通过“长+宽=周长÷2”的等量关系,列“x+2x=162÷2”方程来求解。多种解法的深入探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