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凤超
光是方向,是信仰,是希望,是力量。我选择教师职业并一直走到今天,是因为沐浴了很多优秀老师,尤其是王吉文老师的光。
王老师三十出头,教数学。他是“半边户”(夫妻双方有一人在家务农),家里种着几亩责任田。农活忙时,他偶尔会抽时间回家做一些农活。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师从来没有因此而迟到、早退,无论什么时候走进教室,他都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看不到一点刚忙完农活的痕迹。
王老师专业功底厚实。课堂上,他或条分缕析,或旁征博引,或诙谐幽默,浑厚的声音在安静的校园里回荡。王老师的板书水平很高。每节课,他通常把黑板分成三个板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板书重点知识,既方便做笔记,又方便记忆。由于知识脉络清晰,粉笔字写得好,我们总是舍不得擦掉他的板书内容。
读初二时,语文老师因病请假,我们有两个多月没上语文课,看到隔壁班上语文课,大家很羡慕,几个胆大的同学就趴在窗旁偷听。王老师刚巧路过,看到大家鬼鬼祟祟的样子,立即读懂了我们的渴望。此后,他主动承担了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任务。我至今仍记得王老师讲《观沧海》的情景。他从乌桓攻破幽州,掳掠大量边民,致使生灵涂炭,讲到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勾结乌桓,屡次骚扰边境,再讲到曹操在田畴的谋划下攻破乌桓,取得胜利,返程途中登临碣石,慷慨而歌。大家听得如痴如醉。讲完后,王老师又开始诵读,他声调激昂、抑扬顿挫,让一代枭雄曹操气魄雄伟、志在千里的形象活灵活现。数学老师也能把语文课上得如此生动,这是我们此前不知道、甚至不敢想象的,王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高大了。
王老师对我们的爱无微不至。那时,教室里电压不稳,而且经常停电,为了不影响早晚自习,大家都自备简易的煤油灯,条件好一点的则用马灯。然而当时煤油是计划商品,价格贵不说,还难以购买,为了省油,大家尽量把灯光调到最小。每到夜晚,教室里灯光如豆,闪闪烁烁,书上、黑板上的字模模糊糊。王老师提醒我们调亮灯光,以免损伤了视力。大家口中答应,但就是不动手。王老师心里着急,不得不亲自把一盏盏灯调亮,然而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同学又偷偷地将灯光调暗了。王老师轻轻叹息一声,继续讲课。第二天晚自习时,讲台上多了一壶煤油。王老师说:“今后,油不够用的同学都可以从这个壶里取,大家不用太省了。”有了充足的煤油,教室里的光线一下子明亮起来。王老师还将自己家里的一盏灯带来放在讲台上,并把光调到最亮,让大家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这盏灯像一座灯塔,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年时光。
那个年代科技落后,试卷要先手工刻写在蜡纸上,然后一张张油印出来。多少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我们经过王老师窗前,总能看到窗内跳动的灯光,听到笔尖划过钢板的“沙沙”声。王老师会在每份试卷左上角刻上日期,如“19860921”,很有年代感。每天晚自习做的试卷,王老师都连夜批改,第二天早自习进行评讲,让每个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种仔细批改、及时反馈、系统评讲的方法,让我们对数学课充满期待,也让我们养成了及时查漏补缺、梳理总结的学习习惯。
喜欢一门学科是从喜欢一个老师开始的,喜欢一个老师是从喜欢他的课开始的。我庆幸在人生中遇到了王老师,他如一缕光温暖着我的心,引领我向光而行。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學)
责任编辑 姜楚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