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永辉 姚光炳
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地形多样、物产丰富的区域特点,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凝聚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磨砺劳动意志,树立担当精神。
一、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围绕区域习俗、特色产业和传统工艺开发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了“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实践任务群。
1.围绕本地习俗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
日常生活劳动与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恩施市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围绕土家族、苗族饮食习惯构建了“烹饪与营养”实践任务群,开发了学做泡菜、咸菜、干菜等各种风味小菜,以及油茶汤、煮合渣、炕土豆等本地家常菜劳动内容。
2.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实践
恩施市以农业生产为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根据各乡镇的特色产业构建了“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任务群,开发了“时令蔬菜”“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中药材”等劳动内容。恩施茶叶在国际茶艺界享有知名度,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38万多亩。芭蕉乡、屯堡乡等乡镇的中小学开展了“恩施玉露茶的种植与制作”等实践活动。恩施市境内有药用植物2000余种,窑归、党参、厚朴等药材驰名中外。板桥镇等乡镇的中小学开展了“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实践活动。全市所有乡镇都种植土豆,特别是三岔镇生产的“马尔科”土豆知名度很高,三岔镇各中小学将劳动教育与一年一度的“土豆花儿开”庆典结合,开发了“‘薯光向未来”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晒土豆片、磨土豆粉、做土豆菜等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甜,享受劳动的美。
3.圍绕“非遗”开展传统工艺制作劳动实践
恩施市有不少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批“非遗传承”示范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了“传统工艺制作”实践任务群,开发了竹编、剪纸、土家织锦、刺绣等劳动内容,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的地方特色。
二、加强整合,探索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提出“1+N”劳动教育实施路径(“1”是每周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N”是除劳动课以外的多种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跨界融合”实施策略。
1.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施
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从4个方面融合实施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纳入学校精神文化,协同培育。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构建了“和美”校园文化,将“和美”劳动教育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并依托“和美农庄”落实“和美劳动”课程群。二是将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等劳动制度纳入学校制度文化,协同建设。全市中小学充分利用班级卫生值日制度、校园清洁区劳动公约、日常生活劳动公约等,引导中小学生把值日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等作为自觉行为。三是将劳动模范、劳动场景和劳动成果等纳入学校宣传栏、文化墙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范畴,协同建设。如白果乡金龙小学将农事劳动场景绘制到校园墙面上,以石磨、风车、水车、石水缸等农耕器具装点校园,形成了“农耕文化”校园文化主题。四是将劳动特色项目和劳动主题节日纳入学校社团活动、文化活动中,协同开展。如恩施市逸夫小学、恩施思源实验学校创建了剪纸、土家织锦、竹编等学生社团。
2.与德育活动融合实施
劳动教育与德育紧密相关,两者融合实施能相得益彰。一是在活动目标上融合,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德育目标之一。二是在活动内容上融合,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在德育目标引领下统筹规划活动的实施。三是在活动方式上融合,将劳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如“我是好帮手,孝顺父母做家务”德育活动以劳动为手段,教育学生敬老孝亲等。
3.家、校、社协同育人,纵深推进
全市各中小学致力于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合理规划家、校、社协作的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家庭劳动清单和社区劳动清单。在社区劳动中,各学校结合校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到茶园采茶,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到果园除草,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体验农家乐服务员工作。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技能,深化了爱劳动、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三、区域联动,建构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是学校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的重要载体。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注重劳动教育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协助学校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优质场所。
凡是有条件建立校内劳动基地的学校,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都指导其科学规划场地,协助其多方筹资,建立校内农业生产等劳动基地。如: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打造的“和美农庄”分种植区、水产养殖区、大棚区、果园区、展览区等5大区域,让学生充分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芭蕉民族中学引导学生在“一米农庄”亲身尝试种植作物;龙凤镇初级中学在自建的“智慧农场”里开辟出无土栽培展示区、水生植物培养区等,借助物联网科技,自动控制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以促进植物生长。学生通过智慧化劳动实践,体会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学校与社区、单位、企业、农户等合作,共建共享校外劳动教育基地。龙凤镇初级中学采用“班级+家委会+农户+企业”模式,综合开发当地政府划拨的300亩农田。三岔中学师生在恩施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中心和三岔镇阳天坪马铃薯生产合作社等劳动基地,见证马铃薯的育种过程。龙凤镇小龙潭小学与湖北恩施两岸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了草莓、火龙果、羊肚菌等种植大棚。
四、双管齐下,系统推进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
一方面,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组织领导和组织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实施。各学校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安排,执行“3个1”(一周一节劳动课、一学期一次公益劳动,一年一次校外集体劳动)和“2个3”(学生从劳动清单中选择3项校园劳动和3项家务劳动),确保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为强化落实,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还把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
另一方面,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科研引领策略,依托“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研究”省级课题,组织全市中小学申报市级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指导各学校深入研究,以教育科研的方法和路径促进上下联动,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推进过程中,恩施市教育行政部门基于“研训一体”思路,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暨劳动教育总结会,以促进经验共享,放大实验区建设成效。
责任编辑 刘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