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段远景 曹丹妮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立足校情、学情,深入研究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努力探索有效促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构建了以“同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开展了与之相应的“同伴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生活和社会。
一、与“伴”相交,获得正确认知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这一要求,学校从“伴”入手,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社会认知,指导学生更好地与同伴相识、相处。
1.与“伴”相识
新生入学,首先要认识生活中的“伴”,这是“同伴教学”的基础。为此,学校利用班级和学校独特的社会化功能,开展了有趣的“认识同伴”活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了解同桌开始相互交流,逐渐延伸到了解其他同学、了解教师、了解门卫、了解食堂阿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伴”,主要包括了解学习规则、生活规范,学会正确使用学习用具、劳动用具,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卫生、劳动等习惯。学生认识的目光不但聚焦在学习、习惯和规则上,而且聚焦在同伴、班级、校园、生活、自然和社会上,形成了初步的社会观念、社会理解与社会认知。
2.与“伴”相处
与人相处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能力。学校采取各种策略引导学生与“伴”友好相处。
喜欢游戏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共性,为了让学生和谐地与“伴”相处,学校分年级组织了有趣的活动,如“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合作办板报”活动、“我说你演”情境表演活动、“科技制作请你来”活动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切身体会到与“伴”共处的基本原则:尊重、友爱、平等、互助、包容、和谐等。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给学生提供与“伴”共处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讲授《有趣的动物》时,设置了“我讲你补充”活动,先让学生给同桌介绍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和喜欢的原因;再请同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或完善,教师则适时点拨(如同伴交流与表达时要有礼貌、有层次、有重点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点评同伴合作的情况。
与“伴”相处是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性成长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通过互动方式,学习与“伴”交往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不但增强了感情、化解了分歧、达成了共识、收获了友谊,而且获得了正确的社会认知。
二、与“伴”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与同伴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组织同伴教学时,学校发现部分学生因性别、兴趣、爱好不同,无法与同伴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时还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学校采取了如下策略。
1.同伴合作,共同成长
学校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四人结伴。教师基于同伴合作发展的实际,指导四人一起商议、制订同伴学习计划、纪律规则、交往原则,一起确定互帮互助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求同存异,营造促进同伴共同成长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同伴,并融入同伴合作中,逐步成长为优秀、自律的人。
三年级语文教师在执教《燕子》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给第2自然段配上一幅图画,并用简洁、有趣的文字进行说明。按照传统的教学,学生需要依次完成两个任务。然而,在同伴教学视域下,有的学生擅长画图,有的学生擅长表达,有的学生擅长书写,同伴根据各自的特长合作完成任务,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了相互交往。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学生合作选材、构思后,共同完成的20多件作品都很精美。
2.同伴合作,营造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影响同伴的交流行为、交流方式,以及认知和实践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能让学生与兴趣相投的同伴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
诗歌探究活动是九年级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语文教师在进行同伴教学时,以诗歌为主题引导同伴布置教室,要求学生两人为伴、三人为伴或多人为伴,经过讨论、争辩、妥协、沟通、合作,让讲台、走道、板报、书桌、书包充满诗歌元素。兴趣相投的同伴妙招频出,设计出有趣的诗词涂鸦、美观的诗歌手抄报、符合诗歌意境的绘画作品等,为后续的诗歌探究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同伴合作学习效率更高、趣味更浓。
3.同伴合作,取长补短
诚信与友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也是同伴交往的基本准则。
学校利用同伴教学活动构建诚信、友善的道德环境。如:引导学生向性格迥异的同伴借一本书,约定归还时间,养成按时归还的习惯;引导性格迥异的同伴和谐相处,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优势互补。通过这样的活动,急性子的学生被慢性子的学生影响,学会了“三思而后行”,慢性子的学生被急性子的学生影响,逐渐提高了学习、做事的速度;性格外向的学生受性格内敛的学生影响变得稳重起来,性格内敛的学生受性格外向的学生感染变得开朗起来。
三、与“伴”竞争,激发成长动力
社会发展离不开合作,也离不开竞争。合作是竞争的前提,竞争是合作的超越。与“伴”竞争可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激发成长动力,丰富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爱竞争,爱表现自己。鉴于此,学校认为,学生可以通过与“伴”竞争展现实力,获得认可与肯定,学会理性面对成功与失败,体味成长的坚韧。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主题明确、形式不同的竞争活动,以竞争促体验:第一学段开展“比一比,我会做”竞争活动,比“一日常规”的落实、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第二学段开展“赛一赛,我能行”竞争活动,赛会做的家务活、会用的小技能、会讲的小故事;第三学段开展“我与同伴来比赛”竞争活动,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实力相当的同伴,共同拟定学习、生活、成长目标,并结合目标开展竞赛活动;第四学段开展“合作中竞争”活动,要求学生两人结伴开展竞争,既比合作,也比竞争,更比成长。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快乐,在竞争中锤炼了品格,磨炼了意志。
与此同时,教师把竞争引入学科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七年级美术课《画画你我他》时,教师设计了三组竞赛活动:第一组是“明星猜猜猜”,比谁猜得又快又准;第二组是“我画你猜”,比谁画得像、猜得准;第三组是“你说我画”,看看哪组同伴合作默契。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与“伴”竞争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分寸,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既关注获得,也关注成长,让学生在竞争、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认知。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同伴教学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JB319)
责任编辑 吴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