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群文阅读的前提、关键和重点

时间:2024-05-04

陈学富

群文阅读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学习专题,选择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展开的立体式阅读,它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文本之间的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呢?

一、精心确定阅读主题

群文阅读的前提是确定阅读主题,而阅读主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确定,不能“随性而为”。一般地,群文阅读的主题多从所教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写法或某种特色等方面确定。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所教文本,从所教文本中挖掘出不借助群文阅读就难以巩固、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再根据这些重点或难点来确定阅读主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笔者深入研究文本后认为,要让学生切实理解《谏太宗十思疏》,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等语文要素,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向君主、上级、长辈建言的方法和策略,而这正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臣子向帝王提出规谏,古人喻之为“批龙鳞”,臣子唯恐触犯帝王,上奏时莫不谨慎小心。本篇谏言被李世民欣然接纳,除了魏征的智慧和胆识,其上奏技巧也是主要原因:文章开篇并没有提出“十思”,而是阐述天下安定的基础是“积德义”,并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当“积德义”;接着,魏征针对李世民逐渐奢靡、大起宫室的实际,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阐述了君主创业易、守成难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得志”之后;最后,魏征顺理成章地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这样,作者由一般的治国方略引出普遍的兴替规律,再引出具体的治国措施,作为皇帝的李世民自然能够接受。如果作者开篇就论及李世民的过失,然后针对这些过失提出相应的措施即“十思”,李世民可能会勃然大怒,不接受进谏。基于此种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将“向尊长建言的技巧”确定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

学习本课后,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向李世民建言的技巧,但还不能完全掌握“向尊长建言的技巧”。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向尊长建言的技巧”,笔者结合本文的写作特色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与本文教学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群文阅读主题“建言宜曲不宜直”。

二、精心遴选阅读文本

群文阅读的关键是精心遴选阅读文本。遴选文本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一是遴选文本与所教文本必须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遴选文本必须与群文阅读的主题高度契合,三是遴选文本必须与所教文本有明显的共同点。

确定了“建言宜曲不宜直”这个群文阅读的主题后,笔者开始遴选“群文”。根据《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的实际,笔者精心选择了战国时期燕国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等。这些文本均是臣子对皇帝陈述政见的著名奏疏,从文体和写作对象上看,这些文本与《谏太宗十思疏》均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突出“建言宜曲不宜直”的主题,而且除了《出师表》,其他的文本都是课外文言文,学生阅读障碍比较大,显然,这些文本不适宜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于是,笔者从群文阅读的主题、内容、建言技巧方面重新遴选,经过反复甄别,笔者最后选择了《陈情表》《谏逐客书》《烛之武退秦师》三个文本:《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紧扣“孝”字,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朝廷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由衷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的决心,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从“跨海内,制诸侯”、一统天下的高度立论,从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真诚恳切,最终说服秦王不再“逐客”;《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在说辞中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伯不能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围郑,而且派兵助郑防晋。

笔者认为,这三个文本或是臣子向君主陈述衷情,如《陈情表》,或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如《谏逐客书》,或是臣子要求他国君主退兵,如《烛之武退秦师》,最终都达到了说服尊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三个文本均出自高中语文教材,学生也都学习过,将这些文本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既可巩固学生以前所学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掌握说理艺术、理解建言技巧,进而感受“建言宜曲不宜直”的魅力。

三、精准选择引导点

群文阅读的重点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阅读主题,对所遴选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从比较阅读中寻找多个文本的相同点、相似点或共通处,再加以印证,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主题,掌握相应的语文要素或人文要素。

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紧紧扣住“建言宜曲不宜直”的主题进行自主阅读,并为学生搭建了5个问题支架:①魏征给李世民上疏,为什么全文没有出现“陛下”?②李密为什么不直接向晋武帝表忠心?③李斯为什么强调“吏议逐客”,而不针对逐客的具体问题就事论事?④烛之武为什么不站在本国(郑国)的立场上劝说秦王呢?⑤从魏征、李密、李斯和烛之武的建言或说辞中,你发现了什么劝说艺术?或者说,你从他们对尊长的劝谏中,归纳出什么建言技巧?这5个问题支架看似没有关联,其实都指向说理艺术和对尊长的劝说技巧,尤其是问题支架5,更明确无误地点明了“建言宜曲不宜直”的群文阅读主题。

经过自主阅读、同桌合作学习及小组探究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明确:魏征先论述“积德义”的重要性,再强调“人君”创业易、守成难的原因是不“殷忧”,最后论述“君人者”要做到“殷忧”就必须 “十思”,这样不点名的劝谏,李世民自然容易接受,如果文中出现“陛下”,就会将批评矛头指向李世民,李世民可能就会勃然大怒,也很难接受谏言;李密之所以不表忠心而大谈孝道,实则是怕犯了司马氏的忌讳(司马氏建立的晋政权就是篡位而得的),李密如果对他大谈“忠”心,岂不是戳到他的痛處?所以,精明的李密故意回避了这个问题,终于取得晋武帝的应允,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李斯之所以强调“吏议逐客”,意为逐客之过是官员之过,与秦王无关,之所以不就事论事,是因为他充分理解秦王的理想是“跨海内、制诸侯”,从这个角度来阐明“逐客”之弊,秦王自然容易接受;烛之武如果从本国利益出发劝说秦伯,只能被秦伯视为郑国忠臣,如果从秦国利益出发劝说秦伯,秦伯会将其视为可以结交的知己,所以,烛之武推心置腹地分析形势,并处处从秦国利益出发,不由秦伯不动心。

学生明确了这些之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这组文章的说理艺术。学生从魏征、李密、李斯和烛之武的劝谏中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君主有过失时,不能直接点明,要模糊处理,即借君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来暗示自己的君主;②劝谏君主时,要努力避开君主的忌讳;③君主决策失误,臣子劝谏时可另辟蹊径,避免直接揭示君主的错误;④劝说他人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这些结论综合起来正是群文阅读的主题——“建言宜曲不宜直”。

群文阅读的前提是确定主题,关键是遴选文本,重点是比较阅读。抓住了这三点,群文阅读教学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