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应教尽教

时间:2024-05-04

刘从华 王凯

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应教”指教什么,包括教的內容与形式,以及学生借助文本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等;“尽教”指怎么教,包括教学过程、手段和方法等。综合起来讲,“应教尽教”指精准识别教学内容、精要实施教学策略、精确评价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由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一、精准识别应教的内容

我们通过大量的观课、议课发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能否精准识别教学内容。如何精准识别呢?

1.从“双线组元”角度确定“这一本”应教的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双线组元”(人文主题、语文素养)的编写方式呈现整个学段应教的内容。教师要通过揣摩单元导语、解读单元文本,准确了解教材内容与编写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整套教材的“内容结构一览表”,对每一本教材应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如下表)。

这张表清晰地显示了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即“这一本”的应教内容,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教师循着表格的主要内容去教,就会教得从容、有序。

2.从核心素养培育角度提炼“这一课”应教的内容

应教的内容不仅有必然性,还有选择性。从宏观上确定了整本书应教的内容之后,教师还要从微观上解读文本,找到属于“这一课”的应教内容。

教材编者将“双线组元”的另一条线索“语文素养”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递进式分布在各个单元中。语文素养点就是核心素养点。每篇课文的核心素养点是多角度、多层面呈现的,有的以显性方式呈现,有的以隐性方式呈现,教师需要从“单元阅读提示”“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旁批”“留白”中仔细研读、分析、判断、筛选、萃取。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应教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教学目标,即应该培养的主要核心素养点只有一个——“文化自信(认同‘诚信‘方正的中华文化)”,因为它与整本书的编写意图、单元教学框架、本篇课文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文本自身最突出的特点一致。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做人先学礼”这个主题,开展“有‘礼还是无‘礼”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引导学生体察、体悟古汉语之美,学习、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从学生已知的角度思考“这一班”应学的内容

教师确定的应教内容是不是科学、合理,还要站在学情角度考量。学情包括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的起点、状态及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起点。

教学九年级上册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往往把应教的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分析人物形象历来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但现实是:教师通过教学给小说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贴上“唯利是图、自私冷漠”的标签,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说“情节的曲折”及“变换叙事角度”带来的表达效果,至于人物形象,他们在学习《故乡》之后就已经掌握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技巧,不需要教师多讲。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带领他们仔细研读“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发现它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受到从“惊喜”到“惊恐”的情节的波澜起伏,进而感知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精要实施尽教的策略

如果说应教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筛选要更科学,那么尽教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教、如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有没有真正教会等方面。

1.从面面俱到走向“一课一得”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什么都想教的问题。其实,每一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在每节课上着力培养学生一个或几个语文核心素养点,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八年级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如果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来看,本文既有“文化自信”(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又有“语言运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还有“思维能力”(体裁多面性理解:是悼文,也是忆文,还是颂文)和“审美创造”(感受万千中华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可教点众多,但从本课在单元中承担的教学任务及本文最突出的文本特质来看,“走进回忆性散文的语言深处,从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是本文应重点培养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时,教师如果紧紧抓住“还能”“还会”“还穿”“还在”等10个词语中的虚词“还”,引导学生品析平实质朴的词语的妙处,体会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学生今后写作就可能养成良好的文风。

“一课一得”式的尽教看似所教甚少,但把每一个“少”教扎实,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稳步提升。

2.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合教学

单篇教学的不足在于“就这一课讲这一课”,缺少整体性,致使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单元整合教学则可以通过单元主题、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整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统编教材依据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用重点编选单元教学内容,为单元整合教学提供了实施空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包括《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两篇教读课文和《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两篇自读课文。为了达到尽教的目的,教师可以摒弃一课一教案的碎片化教学思路,而把整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初步认识论点与论据”主题,设计“找一找——准确找出论点并辨析论据”“辨一辨——认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一理——理清论证思路”3个发展型任务群,着重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这样的大单元教学改变了围绕单个议论文的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讲解、训练的套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课程

教师处理教材时可以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精心设计“语文+”课程,努力把教转化为学、把学转化为活动,让语文教学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课程。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時,教师可以不把《消息两则》等6篇消息作为单个文本来讲。本单元的核心是探究,载体是活动。教师可以围绕“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任务链,设计“新闻直播间——我来说‘新闻”“现场播报——直击核酸检测”“新闻写作大比拼——‘十佳新闻展播”3个项目化学习,把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串连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情境和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如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进新闻现场采访,然后指导他们筛选、组合、拓展课程资源,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观众”身份通过多媒介了解了新闻的结构、特点,以“记者”身份走近新闻现场完成了采访,以“编辑”身份甄别、筛选、推送相关文字,真正达成了以静态文本为圆心,向外扩展、延伸到动态课程的转变。

三、精确评价应教尽教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课程、课堂、素养三个维度精确评价应教尽教的效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1.课程维度:是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评价一堂课往往要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呈现三个维度思考。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还要加上一个维度——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是否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这也是检验应教尽教效果的关键指标。

教学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师如果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古典小说特点,梳理线索与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并围绕目标设计“读一读‘智取;思一思‘智护;议一议‘智写”三个教学板块,虽然也符合应教尽教的策略和原则,但是,教师如果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是否以语文课程为凭借?是否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抓手?是否以“综合”“实践”为基本路径?是否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方式?是否以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是否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就会发现原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设计安排没有从教学层面走向教育层面。反思以上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如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再安排4个项目化学习任务:发挥想象,续写“智取生辰纲”后还会发生的故事(写);将课本改编成课本剧,在班级展演(演);以“智取生辰纲有无破绽”,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辩);课外观看《水浒传》的有关情节,比较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异同(思)。这样教学,由教书上升到育人,能体现学习任务群课程理念。

2.课堂维度:是否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应教与尽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思想,注重学以致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把目标的达成度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把学习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联接起来,增强教学的连贯性,在师生双向、实时反馈中随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如课前,学生完成“前置学习任务单”,教师结合希沃白板、问卷星等,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中,学生围绕教学主问题上台展演自学成果,教师用移动端与智能一体机同屏同控,精准地向不同学生推送学习资源,或者直接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评价;课后,教师利用平台数据智能诊断学生知识点缺漏,个性化推送补偿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把学以致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促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追求“学得”与“习得”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素养维度:是否在现有基础上共同提高

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标志着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学科到关注能力、育人的转变。换句话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内驱力,更是检验一节课是否达成应教尽教效果的硬性指标。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时,教师不仅要思考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所承载的诗歌、想象类文本的教学任务,更要思考通过本文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有意识地凸显对“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果不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其核心素养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提高,就达到了应教尽教所希望的效果。

(作者单位:刘从华,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王凯,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