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本喜 张应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如何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融入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元素,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呢?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以九年级复习课“山水文言文美点及考点探索”为例。课堂上,教师从内容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手法之美四方面入手,设计了5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师所选择的教学资源来自教材内外,涉及八年级、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6篇文章及课外1篇文章,具体内容见下表。
复习教学最能凸显资源整合效益。资源整合效益凸显的前提是资源的正确选择。以上课例围绕内容、语言、情感、手法四个方面分别截取经典篇目的重点语句,一方面勾起学生对全篇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着力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力求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具体地讲,对于内容之美,教师选择《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为例句,以主问题“哪个字(词)最具表现力”引导学生感受水的清澈、“鱼”的超然,使学生通过理清鱼与影、静与动的关系,从关注文本内容自然过渡到关注写作手法;同时,以此例句为中心,教师先引导学生品“景美”,再以“如此美景,却‘隔篁竹,要‘伐竹取道才能看见。一个‘隔字让美景瞬间打上了世俗难见的标签,作者想到这一切心情有什么变化?内容上是怎样呈现的呢?”为主线问题,让学生从关注内容、语言转换到关注情感。这样教学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找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链接点
新课标提出以“六大学习任务群”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变革。统编版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只要教师对教材各单元内容进行深度、合理的目标提炼、板块建构、内容整合、任务设计,就可以开展一定的任务群式教学。这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找准教学内容与课内外资源的链接点,形成大單元教学意识,开展基于任务的主题化、项目式学习。
以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春天会不会生气——以朱自清《春》为逻辑起点的群文阅读”为例。课堂上,教师首先提问:朱自清的“春天”会不会生气?学生认为,朱自清的“春天”不会生气,因为她是完美无瑕的,且文章围绕多幅图景来阐释春天的美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不会生气的原因,并用课件呈现作者的写作背景: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此时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他的这一段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学生读后明确了作者笔下的“春天”如此美好的深层原因。
接着,教师让学生读一读丰子恺的《春》第3段“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然而……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并提问:丰子恺的春天会生气吗?有的学生说:这段话表现了乍暖乍寒,让人饱尝“料峭”的滋味,感觉不舒服。有的学生说:天气忽晴忽雨,雨天道路泥泞难行,令人不快乐。有的学生说:春天没有几个晴天,即使春雨也是单调的,让人烦闷。还有的学生说:三分春色,二分是愁绪,一分是风雨,怎么不让人生气?教师引导:“表面看来,乡村的春之美徒有其名。但是,若把文章读完,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写早春、仲春的“不愉快”是为了表达对暮春的赞美和热爱。”随后,学生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明确了丰子恺在淡泊中现真情、在平易中寓深意的散文风格。
然后,教师让学生再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品读,学生明确了作者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最后,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春”是完美无瑕的,丰子恺的“春”是很不愉快的,李煜的“春”则饱含无尽的哀怨,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呈现。
以上教学,王君老师以相同的内容“春”为链接点,选取课外资源,与课内教学有机整合,构建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剖析春景所蕴含的情感,感悟“景语乃情语”的哲理。
三、找准教学中运用资源的切入点
教师要找准资源的切入点,切入点越准,就越容易掌握赏读文章的密钥,就越能将阅读引向深入。
以“一句见情节之精妙”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先借助课件展示如下资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世说新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明彭将军宏,征寇入蜀。至深山中,有大禅院,云已百年无僧。询之土人,则曰:“寺中有妖,入者辄死。”(《大蝎》)
围绕以上资源,教师设计了3个主问题(①你最想读哪个故事,为什么?②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说说这些关键词与下文哪个情节或人物有怎样的关联?③再读故事的开端,说说你还想到了什么?),并基于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聚焦开端,异中求同;前后勾连,同中见异;想象创说,扩展开端。通过教师引导和师生交流,学生明确:小说开端的语言文字虽然简短,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既向读者交代了故事的完整要素,营造了故事氛围,又铺设了情节,留下了想象空间。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教师合理选取小的教学切入点,有助于实现文本资源的“共生效应”。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