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写作真实发生

时间:2024-05-04

肖培东

不可否认,当下中学写作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缺乏阶段性作文训练序列设计、训练方式随意等。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素养的提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借鉴相关名家的写作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基于学情、唤醒学生、训练思维、提供语言支架四个方面入手,实施写作教学。

一、基于学生的写作现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学习者多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笔者认为,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基于学情,而不是基于写作理论。写作教学的发生,并不等同于学生写了作文,也不等同于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写作理论指导。缺乏学情视角,不能直面学生习作中的真问题,都可能使我们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主要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知识。实际上,写作教学首先要思考的是“从何处开始教”,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来确定,教师要从关注写作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写作现实,着眼于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写作水平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学生的写作行为,围绕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切忌一厢情愿地传授所谓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笔者在南京市第29中学执教的写作公开课《好久不见》,正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实际展开的。拿到课题,笔者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学生可能会写哪些“好久不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學生还可以有哪些“好久不见”。这两点思考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不是“我要教什么”,而是基于学生写作起点的“我能教什么”。事实证明,笔者的课前思考与学生的写作实际较为契合,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写作教学不是从教师眼里的“好久不见”说起,而是就学生上次的写作所做出的周详调查与恰当分析展开的。笔者抽查的12篇学生习作样本,大部分学生写的是与小学同学或儿时玩伴“好久不见”,内容也仅限于玩耍、打闹等,且言之不深,写得也不详细。应该说,学生确实是在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但写作角度单一,写作素材雷同,这样的抽查与分析就是掌握学情。如此,以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为起点、遵循写作规律、以学定教的写作教学就有了针对性。

写作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写作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写作需求,迈向基于学情分析的靶向式教学,让教师走进学生写的过程,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抓住细节”的写作训练,学生知道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也很想在写作中表现出细节描写的精彩,但他们缺少写作方法与技巧,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细节,在典型细节的捕捉、分解和表情达意方面有所欠缺。基于此,教师不必笼统地讲解有关细节描写的所有知识,而要根据学情开展对症下药式的写法指导,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由模糊到清晰的写作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和写作行为,确定写作教学目标,开发写作教学内容,设计写作学习支架,在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上,采取针对性补救和强化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如此,学生的写作训练会随之真实发生。

二、唤起学生的写作情感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作家巴金也说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写作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个体活动,学生写不好作文,有技法的问题,也有写作动机和对待写作的态度等问题。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状态中,缺乏写作的强烈动机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写作态度当然不会端正,写作积极性自然不高,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写心理。写作教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让写作的教与学真实发生,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利用以下三种手段:一是鼓励参与,即尽可能让学生围绕给定的题目与要求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打开思路,体会参与的乐趣;二是情景导入,即设法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景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准备状态;三是成功体验,即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快感,形成在写作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良性循环。这样,可以充分唤醒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虚假矫情为真情流露,真正落实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使他们在自由快乐的氛围里体验创作的愉悦。

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征”写作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机场接人的写作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通过被接人的外貌特征快速找到对方,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训练中。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训练课上,笔者设计了“望着深夜小城的灯火,老师会想什么”的“猜一猜”活动。学生兴致盎然,猜想出了诸如“思念家乡”“感慨社会变化”“生活追忆”等,这就为想象与联想的写作训练做了重要铺垫。在南京市第29中学执教《好久不见》的写作课上,笔者运用了“有效的学生写作——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分析学生的写作问题——提供支架材料帮助学生攻克写作障碍——学生再次写作”的教学策略,营造出良好的写作生态场,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在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更多的“好久不见”的事物时,笔者请靠窗的听课教师拉开窗帘,让学生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天空、树木等,唤起了学生观察和体验的兴趣。学生的写作思维被打开,妙想连篇:“故乡的麦子好久不见天上降下的瑞雪”“黑板上好久不见老师的粉笔痕迹”“蚂蚁已经很久不见芬芳的土地”“锅铲又见到了锅”等。学生写作中的种种精彩看似偶然,其实都是学生的写作情感被“唤醒”后的必然结果。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个人感悟的创造性活动,是认识世界与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是个体思维运行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写作是思维运行的过程,而文章就是思维的成果。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是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作文审题、立意、选材和谋篇等至关重要,抓住写作思维这个核心,才能抓住学生作文的关键。学生写作能力差,写作平庸化情况严重,其背后原因往往是思维能力不足。写作教学的提质增效,需要我们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等。

比如写“我找到了春天”这个题目时,大多数学生写自己看到了春天的鲜花、河流、青山、林木、阳光和白云等众多意象组合而成的“春天景象”,或者是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了春天的美景等,很少有學生在“我”与“春天”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思维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是怎么找的?我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的引导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维。比如,引导学生将对“春天”的理解虚化为“自信”“追求”“奋斗目标”“与人相处之道”“积极行动的动力”“勤奋”“成功”“书香”“勇敢”“惜时”等,写一写自己凭借什么找到这些“春天”的。笔者认为,写作必须超越语言文字,进入生命、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只有大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他们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写作教学必须围绕思维训练进行。思维凝滞,写作就很难继续进行,这也是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就头痛的原因之一。当然,除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教师还应注重细节打磨,引导学生在细节打磨中锻炼思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

唤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或者说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是否就能写出好文章呢?答案是否定的。写作训练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量、个人感悟力等。客观地说,学生对生活肯定有感受和思考,只是缺乏恰当的表达方法,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角度,尤其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些困难都阻碍了学生将所见、所思、所感转化为文通字顺的文章。

写作,仅有激情和思维是不够的,写作者还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方法。如果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使有话想说、有事想写,也会觉得力不从心。而且,真实写作重视能力的迁移和意义的理解,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和整体规划,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写作表达搭建支架,助推学生写作语言的成长。

搭建语言支架的方式很多,如语文活动支架、社会实践支架、习作示范支架、教材借鉴支架等,教师可以依据学情搭建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支架。比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抓住细节”,而本单元的文章多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像鲁迅写阿长的睡姿——“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杨绛写老王的窘境——“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欧阳修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等,都是极好的语言学习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使用。

利用同班或同年级学生写作的范文指导学生借鉴,教师自己写“下水文”供学生借鉴,是最直观的真实写作,也是最实用、有效的写作支架。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范文的示范功能,鼓励学生模仿、超越;学生读自己老师的作文会更有亲切感,因而更喜欢借鉴文中的佳句好段,更愿意去思考教师是怎么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为学生搭建语言借鉴的支架,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真实、有效地发生。

责任编辑  吴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